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昭君和李香君的命运是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从历史剧《汉宫秋》《桃花扇》中的儿女情长中不仅可以感慨红颜们"一片芳心徒悲壮"的命运,更能感受到历史剧给我们带来的兴亡之思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对于《汉宫秋》主题,传统认识有两大误区,即过分注重了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性和错误观照了作者的民族情结,从而导致理解与文本间多重矛盾的产生。根据对作品及作家的整体理解与剖析,《汉宫秋》是作者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化图式,富有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3.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王昭君变文》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商"其注而未确者,"补"其校而未善、未尽者,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台湾《幼狮学志》上刊登了曾永义先生撰写的《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一文。文中指出:马致远“写作汉宫秋时”,“取材著重在西京杂记和王昭君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西京杂记和明妃曲变到汉宫秋,这其间的连锁却要在这一部王昭君变文里得之。”将两者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后面的一种说法更为妥贴。《西京杂记》的《画工图形》和《王明君辞》,固然在情节上、主题上比史实有大发展,但毕竟是两部作品,篇幅极短。将王昭君故事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又有偌大规模的,还只有《王昭君变文》,此其一。《王昭君变文》无论在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独放异彩。本文从三个方面即王昭君四次自主选择的内容、女性主义理论观点以及马致远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王昭君勇于选择并尊重自己的选择,其形象的刻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是著名作曲家陈钢继《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后又一力作,被称为《梁祝》的姊妹篇。作品鲜明的个性与整体的民族风格相互映照,是西洋乐器民族化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分析。认为《中国通史》关于王昭君厦汲冢书考证之记载有误,并对其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卷安雅《王昭君》是历代昭君诗中独具特色的一篇诗作。关于安雅,之前仅发现一条墓志资料。通过中古时期安姓来源的梳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昭武九姓粟特人。结合安雅所撰《罗炅墓志》和《王昭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安雅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可能有交往。安雅《王昭君》的直接艺术渊源为杜甫《咏怀古迹》等前人的昭君诗,诗中昭君形象的原型为乾元元年出嫁回纥的宁国公主,汉元帝的原型则可能为唐玄宗。与此前昭君诗相比,安雅诗在思想主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这可能与其粟特族裔的身份有关。安雅的诗作是唐代粟特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敦煌文学的多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明妃曲》是在中国史传文学、民间传说及一些文人创作的王昭君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从当代意识出发,颠覆了文学传统及史实中王昭君的形象,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塑造出一个追求爱情、追求个人幸福的新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承文本性探讨《明妃曲》的叙事策略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秦琴 《文教资料》2007,(24):145-147
耳疾逐渐加重,一次次爱情挫折,贝多芬经受着不幸命运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贝多芬创作了《热情奏鸣曲》、歌剧《费德里奥》、《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等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12.
由杜甫的诗歌引出因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而名垂青史、万世流芳的传奇女子王昭君,由王昭君的一生从而提出对和亲政策的质疑,以及后世文人对王昭君一生经历的慨叹,表达了他们对王昭君悲苦命运的不平及愤懑。进而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强调美女的悲剧命运归根结蒂就是男权社会导致的结果,要辩证的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书》曾在两处提到王昭君——即明妃的事。一处是《元帝本纪》。它说: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 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字昭君为阏氏。另一处是《匈奴传》。它说: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 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王莽秉政,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相似文献   

14.
王昭君的故事流传悠久,从简略的历史记载到小说变文的演绎,历史的片段被赋予精神灵魂。《汉宫秋》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体现了从史卷到舞台对王昭君的解读,具有历史的凝重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它融合了宋金诗人的心灵,折射出元代文人时代环境下普遍痛楚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17.
华忱之先生的《曹禺剧作艺术探索》,以曹禺的生平、创作的时间顺序为纵向结构,以从《雷雨》到《王昭君》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为横向断面,清晰地勾画了曹禺创作的发展轨迹,详细剖析了曹禺重要作品的特征和成就,成为曹禺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余玲 《语文天地》2013,(10):35-36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人了冷宫。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选了四篇有关王昭君的诗文。第一册选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第五册选了杜甫的《咏怀古迹》,课后练习又选了白居易的两首《王昭君》。王昭君,名嫱,汉朝时的一个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子同汉结好,多次到长安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左右为难之际,王昭君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出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