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里·麦克默特里写作的小说《孤独鸽》刻画男性拓荒者野性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出彩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在受到压迫时奋力完成了对生存空间的突围。本文将梳理小说中对女性身体空间、家庭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刻画,并探究《孤独鸽》女性空间书写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在色彩纷呈的女性小说创作中,台湾女作家於梨华的《雪地上的星星》、大陆女作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以及徐坤的《厨房》,从海峡两岸各自的女性书写视野出发,却共同触及了知识女性从爱情理想构建到希望破灭所承受的情感之悲和摧毁之痛.以女性情感经验的多角度阐释,来探寻知识女性情感追求之出路,两岸女作家的作品引发出对两性相处模式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女性的存在空间,可分为社会空间、家庭空间以及情感空间。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有关女性条目的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女性存在空间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自由与开放,她们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情感上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4.
厨房是女性生活的经典场城,中国女作家徐坤的《厨房》和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厨房》在不同的文化及文学背景下,展示出不一样的厨房故事和女性情怀。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通过探讨两个女主角在不同的厨房中发生的故事,来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学背景。  相似文献   

5.
《卢布林的魔术师》围绕着雅夏与四个女人的纠葛展开,文本中的女性群体及她们所处的空间较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结合空间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社会空间、家庭空间及身体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卢布林的魔术师》中处在权力底端的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所遭遇的空间禁锢,以此作为解读文本中女性悲剧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女性类传以记载能够作为封建礼教忠孝、节义、贞信典范的各个阶层女性事迹为主,其中以贞顺、节义观为女性类传的主要思想内容。自刘向《列女传》首创女性类传开始,历代出现了众多女性类传,其中以皇甫谧《列女传》、解缙《古今列女传》以及刘开、孟涂《广列女传》为代表,这些作品在人物分类、入传标准、材料搜集以及内容记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模式。类传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各自以母亲、妻子和女儿的不同身份,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古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女性类传在中国史学史以及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程乃珊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其《女儿经》创作中充分借助女性特质采用零聚焦叙事、私人空间叙述、网状叙事结构以及抒情化语言与方言沪语叙述了四个女人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成长和自我回归。这种认知和叙述方式,既源于作家的女性主体身份,亦源于当时的社会气氛。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出发,探析其叙事话语范式,综合《女儿经》自身文本与外在形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入对程乃珊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梦珂》,重回女性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起点,以私人空间为横坐标,社会公共空间为纵坐标,考察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离家”后的活动空间,来探讨女性失去主体意识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作家徐坤的小说《厨房》为剖析对象,通过描述女主人公枝子的生活和情感历程,透析枝子伤感而孤独的追求,力求分析当代女性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追求和迷失。并把关注点放在女性的生存境遇上,借此探讨女性意识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人文主义思想,在《威尼斯商人》中,以鲍西娅与女仆尼莉莎为代表的女性通过“第三空间”扭转了威尼斯的悲剧,展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女性话语权力的地位。以爱德华·索亚的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第三空间”的角度分析该戏剧中的空间建构以及话语权力的转向问题,旨在为研究莎剧开辟新的视角,感受莎剧独特的叙事艺术,从而揭示女性独立思想意识的觉醒对其命运走向与救赎他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瑶 《文教资料》2010,(15):20-22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即从女性哥特的元素:封闭空间。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女性疯癫三个方面,揭示在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作家建构自己的声音,寻求女性身份意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恒久关注而著称。她善于通过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女性的抗争与无奈。在形象刻画中,其主要作品《麦秸垛》、《棉花垛》和《玫瑰门》刻画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压制下女性的生命本相和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到《厨房》中枝子的回归,时间相隔100多年,但女性的生存境遇依然处在十分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女强人还是弱女子,都走不出“出走——回归”的循环模式。离开还是回归,成为女性角色无法定位的焦虑和对其生存境遇的拷问。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现代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向来注重叙事空间的运用和女性空间的建构.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揭示了弥漫于私人与公共领域的身份标识和权力规则对女性身体,意识和社会地位的规约和束缚.通过女主人公克罗丽莎以及其他女性的空间体验和诉求,反映了父权制统治下新旧两代女性的空间困境.小说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模式,提出女性想要以主体身份进入公共空间必须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塑女性气质,形成雌雄同体性格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和加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都探讨了女性追求个人空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不仅关注黑人的身份问题,还极其关注空间与身份的关系。在其多部作品中,莫里森探讨了厨房在黑人女性乃至黑人男性自我认同中起的作用。厨房对于黑人女性而言,不只是一个压迫之所,也是一个庇护和自我创造之所。厨房内的活动和交流,使厨房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而是一个能帮助黑人女性及其后裔了解历史、给其带来归属感并增强社群意识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肖滢  梁艳 《英语广场》2024,(3):62-65
《接骨师之女》记叙了母女三代横跨中美的家族故事。本文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人物成长:分别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分析露丝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失、困顿与顿悟,挖掘出空间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最终得出结论:华裔女性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寻求平衡才能缓和文化冲突,避免身份迷失和价值观迷茫,最终完成自我身份探寻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受生理因素以及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语言相对男性在词、句法以及话语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点。以小说《血色浪漫》中女性人物对话为例,从话题选择、会话策略以及幽默的角度对其话语风格进行总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将王安忆的《长恨歌》放在女性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考查,探讨了其文本的存在价值;《长恨歌》是疏淡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是女作家空间思维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20.
《雅各布之屋》是伍尔夫尝试意识流创作的开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却渗透着伍尔夫对女性的思考:在当时父权制统治下,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压抑自身的欲望,成为欲望的客体,即使偶有个别女性成为欲望主体,最终也无一例外地一步步走向失望、绝望直至毁灭的不可改变的境地。伍尔夫认为,女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精神空间,才能冲破父权制的藩篱,不做“房间里的天使”,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