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能力除了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翻译技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翻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典籍英译这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者主体的翻译观尤为重要。只有实现翻译观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意识、语篇意识与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优秀的典籍英译人才,实现典籍英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慧 《山东教育科研》2014,(9):F0004-F0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也愈加频繁,翻译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精神愈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门外译谈》作者李照国多年来从事国学典籍和中医经典的翻译和教学,在总结中华文化精气神韵、诸子学说的主旨精神和中国翻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翻译主体选择的原则。他认为在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全面实施前,应加强中国典籍译者的能力培养。《门外译谈》可供从事外语教学、文化翻译和语言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心雕龙》中的隐喻翻译对于呈现源语内涵、表达译者意图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译者杨国斌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顺应物理、社交和心理三个层面的语境,并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直译、直译加注解、意译和省略四种翻译策略,以流畅易懂的现代英语展现中国典籍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背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文化学习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在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未得到重视。少数民族典籍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是少数民族文化英语表达的典范,因此,在民族高校开设少数民族典籍英译赏析是有必要并可行的,同时也是应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缺失的有效应对策略,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的能力是决定译文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面临当今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要求,译者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翻译能力而言,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本文结合霍恩比的交际行为理论,考察译者的能力研究,提出文学译者需具备跨文化能力,并借鉴Byram的跨文化能力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文学译者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即深厚的文化知识、开放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文化意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流和认知能力,并提出译者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隐喻翻译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跨文化的交流。作为隐喻翻译的中介,译者必须熟悉和了解“多元文化”的因素,才能做到对隐喻翻译的“忠实”和“通顺”.本文从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入手,着眼于隐喻翻译中的多元文化制约因素,以期探讨跨文化视域下隐喻翻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翻译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起着连接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他必须熟悉此种文化,也应该熟悉彼种文化,总之,译者应该具备很强的跨文化素养。本文从译者应该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敏感性,译者应该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译者,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三方面来深入研究译者应该具备的跨文化素养,目的在于使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活动能顺利并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华典籍由谁来翻译,这个问题还存在多元声音。针对该现状,本文结合《〈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一书,对"翻译主体"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比较中国翻译家和西方汉学家在典籍翻译中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和特色、译出效果等问题,提出三方面观点:一是谋求多元互补译者模式;二是用"送出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双向思维考察翻译动因;三是从"文化传真"和"文化改写"角度透视翻译诗学。  相似文献   

10.
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必然要受到多个层面的约束,这也决定了译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为标准,做出符合文化构建与社会发展的译作。文章从元伦理学视角审视典籍《菜根谭》英译中译者的伦理价值抉择,即译作对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以外宣文本英译为例,针对新疆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特点,探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并进行详细剖析。研究发现,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文本翻译的技术性处理上。技术性表现在对政治话语和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两方面:对前者的技术处理表现在经意识形态析出后对外宣文本中政治话语的译法多元化;对文化词语的技术处理可能有多元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其它三种不同类型。外宣文本翻译中政治话语的变通和多民族文化词语的有效传播,对译者是个较大挑战。除非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文本中的一些话语进行技术处理方能成功实现文化摆渡。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在对贵州的民族文化进行英译的过程时,鉴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译者要遵循不同的翻译策略,即采用"归化"和"异化"原则传播贵州民族文化;把握好翻译的"度",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提出商务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语言文化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商务活动中的翻译障碍,促进商务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在强势文学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而在弱势的多元系统内,则多采用异化式策略.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峰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译作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5-97
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研究亦是我国当前翻译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者与译文、原文以及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运用到我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中,需从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等视角,阐述和例证典籍外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跨文化翻译之所以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所以,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双语或多语能力,更要有多元文化的背景知识,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理解.推动文化交流,促使社会进步是翻译传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吴菽蓉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11-112,132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体现了对翻译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研究领域对跨文化翻译中译者角色的再思考。忠实与叛逆、归化与异化、缺省与补偿是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译者在处理原文化与异文化中应考量的三个主要关系。促进各文化之间平等交流、和谐共生是新时期译者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翻译观对后殖民语境下的汉语典籍英译活动有着决定性影响。文化意识、语篇意识和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才能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典籍英译的目的: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情结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重塑中华民族身份与形象,使东西方能真正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素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商务译者是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职业沟通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好商务英语翻译,要求译者除具有双语转换能力、双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满足国际商务情景中要求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