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语言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用这一理论来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从而研究模糊语言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精当深邃,“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引自1951年6月6曰《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而且,他的著作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这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鲁迅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所说的模糊语言,决不是指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的言词。目前,人们对模糊语言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通常的看法是: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含有较多边缘成份,但它的中心部分则还是确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古今杂揉”的语言特色:一方面文言引入白话文本,形成文言白话对照的局面,语言成为鲁迅文化批判的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现代语汇大量进入历史语境,使得语境模糊而生成新的审美方式和情感体验,同时为鲁迅文化批判获得了广阔空间。这种语言植根于鲁迅深层内心体验,是鲁迅精神困顿的外化与表征。  相似文献   

4.
模糊语言在《阿Q正传》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读者无不拍案叫绝。鲁迅先生用了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模糊语言,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观全篇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炼、婉而多讽的喜剧风格。鲁迅先生在文中对病态社会及病态国民的冷嘲热讽,深刻地揭示了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是指对某些类属边界不清晰和形态不确定的事物的表述或者人们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运用具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单位进行表述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就好比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这景色是模糊的,但那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却又能看得出来,说得清晰,而塘上的荷叶、荷花却又难以历历可数。中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能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1.模糊语言审美表达的具体形态意象美。模糊语言赋予抽象的事、理以具体的意象。这种意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有无虚实之间,给人一种意象美的享受。鲁迅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模糊语言是在使用语言(或者说话)时故意使表达的内容含浑不清,似是非而非,模棱两可,或者言在此而意在彼(不同修辞的“双关语)”。模糊语言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有着一般语言所替代不了的作用。通过运用模糊语言对阿Q身世的叙述和议论,对《祝福》中“我”关于死后有没有魂灵的回答,对三味书屋令人窒息的读经的场面描写,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推测,鲁迅愤怒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性,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语言大师,其作品语言出神入化、鞭辟入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之令人拍案叫绝、过目不忘。这除了与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有关之外,更与他注重选词炼字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模糊副词的妙用很值得品味,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妙在形象地刻画人物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如孔乙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同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模糊思维,运用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精确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作用。正如康德所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 模糊思维既然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那么作为描写人表现人的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语言、情感、心理活动等也必然具有模糊性的一面。而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时必然运用模糊思维。就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较之学术专著更偏爱和借重于模糊语言。本文试就鲁迅先生的《药》谈谈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借以抛砖引玉,就勤于大方。 在文学评论界,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一部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除了人们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和着眼点不同外,恐怕和作者的模糊思维不无关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论角度看,模糊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模糊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模糊理论,根据小语教材中模糊语言的特点对比进行科学处理,这对于引导深入理解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是颇为重要的。 一、不定性处理。“不定性”是模糊语言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搞清楚模糊语言中的“不定性”内含,可促使学生灵活理解内容。如《在仙台》一文以“物希为贵”来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这就显示了“优待”的不定性。对此我这样引导理解:鲁迅在仙台受到什么优待?真是优待吗?这说明什么?以使学生知道:鲁迅虽说受到优待,但搬家前住处蚊子较多,搬家后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就算不上什么优待,而这是由日本政府造成的,说明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岐视。这时,学生都以为鲁迅并没有受到优待。为此我又问:真不是优待吗?为什么?说明什么?以使学生明白: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政府腐败,中国留学生受人岐视,而鲁迅在仙台能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和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民族母语的美育教学。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英国新批评派批评家燕卜逊认为,科学语言的特点是明晰,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模糊。我们的民族母语,鲁迅说是有三美:形美、音美、意美。汉语之美是含蓄和模糊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是中国特色。模糊性是汉语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因而,语文教学必然具有模糊性,也有必要体现模糊性。所谓"诗无达诂",让读者有想象的天地,获得心驰神往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语言中的"离经叛道"现象 我们不能不去关注语言生活中的"离经叛道"现象: 教师考学生,让学生填空:"鲁迅是__人."答案五花八门:"鲁迅是中国人","鲁迅是浙江人","鲁迅是绍兴人","鲁迅是男人","鲁迅是死人".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语言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我们不能不去关注语言生活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教师考学生,让学生填空:"鲁迅是______人。"答案五花八门:"鲁迅是中国人","鲁迅是浙江人","鲁迅是绍兴人","鲁迅是男人","鲁迅是死人"。到底哪个是标准答案?老师也说不清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鲁迅作品最显著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他在《集外集〈穷人〉小引》一文里说:“……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任何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特别是鲁迅作品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7.
鲁迅行文中表现出来的鲁迅式的批判与讽刺的语言张力并非仅由比喻、夸张等这类修辞造成,作品语言中鲁迅味道、分量与蕴涵特别出色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鲁迅先生极擅长词语锤炼。对一类词语的精心选炼已自成一体,特别是对同义词的锤炼。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但鲁迅作品的语言多是二、三十年代的汉语,是刚从古汉语中演化出来的初期的现代汉语,这种语言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已有一定的距离,教师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于个性的表达中酣畅着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理解鲁迅作品,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革命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而著称于世,作为文学因素的语言,也是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优秀代表之一,它从语言的各个方面,显示了现代汉语的优越性,成为我们学习语言的光辉范例。“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个语言艺术家。鲁迅是十分重视语言的提炼和加工的,鲁迅的创作实践证明,不断地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丰富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段,是提高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从鲁迅的手稿(包括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