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现象,归纳总结了词义引申的一些规律。并且对段注中引伸义与假借义的混淆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注》中有关词义引申的用例作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段玉裁词义引申说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段玉裁只在概念上把引申和假借区分开了,但没有贯彻到底;段玉裁只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的途径是由本义延伸出来的,他对由近引申义或假借义派生出的远引申义却很少分析;过于崇古。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从多方面探讨了汉语词义引申现象,他使用一系列引申术语标注引申,推导引申义时.运用了由本义推导引申义和征引文献推寻引申义两种方法,还阐述了词义引申的方式,包括连锁式引中和辐射式引申。另外探讨了许慎释义时涉及到的引申现象,还对《说文解字》中出现较多的“一日”,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词义引中。  相似文献   

4.
清代杰出的语言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已经初步总结了汉语词义引申的系统性与规律。这一卓越的研究成果,比西方语言学中的同类成果即德国赫尔曼·保罗(1846——1921)提出的词义演变的三种方  相似文献   

5.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注》为贯彻因声求义的原则所采取的一些具体作法;二、考察段氏《说文注》因声求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字学著作,是书从文字学理论到字书体例,从保存汉字系统到古音古训,都有巨大的创造和意义。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世所公认的关于《说文解字》的权威著作,文章对该书发明、诠释《说文》的训义体例和术语;疏讧《说文》训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证明;对该书旁征博引古籍,深入全面地说明《说文》训义;以及对词义系统先有整体把握,而后得出正确的训义等方面特点及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出了纳绎、例证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与王念孙《广雅疏证》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在贯通语料的基础上,笔者由词义引申入手比较二人研究思路的异同,从词义分析的指导思想、词义分析的着眼点、词义分析所用术语等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二人"求变"与"求通"的不同研究取向。与此同时,借鉴汉语词汇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考察二人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8.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自觉地运用了比较明确和固定的术语来对词义引申现象进行分析,不但能够大规模地对词义做引申式的阐发,而且能够从中初步揭示词义引中现象的系统性,总结相应的理论和规律。尽管段氏在词义引申方面仍存在某些错漏和不足之处,但其成就仍然是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难以企及的,并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义考释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 ,探讨段氏指导词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多处涉及到“体、用”概念,并明确地提出了“体用同称”这一概念,即今人所谓的“体用引申”,其实质是动静引申的一种;它产生的基础是:名词本身包含有动词的意义元。  相似文献   

11.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段玉裁的巨著《说文解字注》对我国的辞书编纂影响很大。这部巨著总结了《说文解字》及前代各种辞书、字书的训诂成就,并针对汉语、汉字的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奠定了汉语辞书编纂的基础,为汉语辞书编纂开拓了新前景。《段注》的训诂实践为后代的辞书编纂提供了范例,同时,其语言学理论也指导了后代的辞书编纂。  相似文献   

14.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5.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从文字的性质与作用、文字的起源、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汉字的形体、“六书”的界说等方面继承、完善和发展了古代文字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注》体现了段玉裁林林总总的治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其哲学品格的生动写照。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品格。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潜在地指导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禾部是《说文解字》的一个部首,这个部首的字大多与谷物生产有关。本文通过对禾部字引申意义的分析,来看《说文解字》对其的分类和意义的引申过程。词义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众多规律中"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规律是最重要的,禾部字词义引申情况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禾部字还涉及到其它三种引申规律,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