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进学生的头脑”。为了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头脑”的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体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进学生的头脑”。为了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头脑”的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体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华大学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中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围绕“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这一课程性质,采取了“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考核方式成功地撬动了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在高校学生中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广大青年学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的需要,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需要。因此,在大学生中掀起邓小平理论学习高潮,并将其深入推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需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更需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课。这是由当代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的,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青年学生只有认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才能明确自己的成才方向,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中学思想政治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及青少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该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看,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但能够,而且内在要求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文章还从提高认识、坚定信念、突出重点、抓住精神实质、密切联系实际、讲究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 ,在于对伟人邓小平创新人格的认同 ;取决于对邓小平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的作用的认识 ;在于课堂教学中对三个问题的正确处理。笔者循着上述思路 ,通过《邓小平理论》的教学 ,培养学生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只有实现上述三个目标 ,才能使学生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光辉旗帜.是指引我们胜利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需要青年去高举,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邓小平理论“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标,“进教材”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为提高邓小平理论“三进”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对《邓小平理论概论》框架体系建构的研究。一《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为专门从事邓小平理论教育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来展开。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关系到不同特色和风格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框架体系的建构。邓小平没有刻意构造一个外在的理论体系,对邓小平理论内在逻辑体系的把握需要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概括。1987年党的十…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必须把创新的教育观念运用到教育改革全过程 ,创新能力只能在教育改革中得到实现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征 ,如何用创新观念讲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一、用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兴趣是前提条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是讲好邓小平理论的前提条件。因此 ,要把创新观念运用到教学中。(一 )教师与学生平等学习的观念。旧的观念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2.
中学思想政治课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有青少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该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看,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但能够,而且内在要求渗透邓小平理论教育;章还从提高认识、坚定信念、突出重点、抓住精神实质、密切联系实际、讲究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渗透邓小平论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这是 2 1世纪时代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 ,在高校开展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过程中 ,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邓小平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如何在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改进和创新 ,增强邓小平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是实现邓小平理论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许多高校以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学生社团为载体 ,积极探索大学生第二课堂理论学习的新模式和有效机制 ,从主体的内在需要和…  相似文献   

14.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少年 ,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 ,进课堂 ,进学生头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 ,我想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落实“三进”谈几点初浅的认识和体会。一、教师应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 ,着重把握邓小平理论与新教材的结合点 ,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 ,这门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世纪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关系到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对世纪。因此,在高校中组织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既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意义重大。一、四项原则1.准确性原则即教师在教材编写、集体各课。课堂讲解、回答疑问、学习讨论、理解领会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三个方面具体实施:学习邓小平伟大人格风范,塑造学生创新个性;掌握邓小平理论精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习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怎么学?听了杨浦区控江中学和鞍山中学进行的示范教学课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其中最令人感触深的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上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也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自己所见所闻发表意见论证有关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只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习邓小平理论来说,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特别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创造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它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三个方面具体实施:学习邓小平伟大人格风范,塑造学生创新个性;掌握邓小平理论精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习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影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制约因素(一)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参与性大大增强,同时教师的传统权威性也在逐渐下降。传统上教师总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大注意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教”、重“知”、重“灌”,把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材料”,千人一面、统一至上,片面强调邓小平理论课的认同性和服从性。其结果是,学生唯书唯上,死记硬背,成为知识…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关键。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