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汉"通经致仕"的制度之下,大批儒士走向政治舞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儒吏受儒家正直人格、政治体制及中央政策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人格,呈现出从汉初直臣辈出到汉末佞臣当道的总趋势。这其中,一部分儒吏坚持正直人格,表现为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直臣"形象;而另一部分儒吏则屈从皇权,表现为贪恋利禄、曲学阿世的"佞臣"形象。  相似文献   

2.
弃儒从医现象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尤其是到了元代,这种现象愈发多见。元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是弃儒从医,关于朱丹溪的传说甚多,主要记载于传记、医案、碑刻和文人文集,民众口头讲述也多,迄今不绝。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朱丹溪弃儒从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代社会对儒生的需求减少,对医家的需求不断提升,儒生入仕无门,从医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儒生与医家的仁爱之心原本相通,亲人罹病不愈、对庸医固方的憎厌则成为朱丹溪走上从医道路的直接原因。儒生从医有利于中医的理论总结和医术提升,对中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吏学指南》是元代一部收录了大量公文词语并加以训释的通俗类书,是词典编纂和元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但是《吏学指南》也失收了取责、断罢、靠损、切详、该写、节该等一些重要的元代公文词语。上述词语在诠释元代词语的三部权威性辞书《汉语大词典》《元语言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中未被准确解释。通过排比元代公文例证及综合运用训诂方法,上述词语初步得到考释。  相似文献   

4.
“独尊儒术”究竟是如何具体实施的?本认为,西汉王朝的选举制度以儒术为精神导向,以利禄为物质诱惑,既吸引大量士子通经入仕,又籍此激励法吏阶层的升迁与儒化,因此成为独尊儒术施行的主要途径。章通过对贤良方正、孝廉、博士及博士弟子三个主要选举科目的考察,揭示了儒术在雅化与俗化层面被尊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6.
明太祖有惩于元代的覆败,用重典治乱国。明太祖重典之治的一个出突出特点是重典治吏,它不仅体现在《大明律》里面规定了官吏的犯罪与重刑处罚,以及颁布《大诰》警醒官吏,还体现在屡兴大狱,诛戮功臣,实行廷杖制度,迭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法外用刑上。  相似文献   

7.
蒙古汗国和元王朝的对儒政策基本上是:在蒙古汗国创业之初,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不自觉地利用儒士;忽必烈有过“好贤”的举措,但十分有限,并变成了确保民族特权、挑拨民族矛盾的手段与方法;元代中后期统治者“崇儒”、“尊儒”企图拉回儒士阶层,是想挽救其危机四伏的垂死命运。  相似文献   

8.
自《论语》中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来,历来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后人不断赋予君子儒和小人儒全新的意义,君子儒和小人儒也在不断的发展流变。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源流的探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吏,指由各级行政长官自行辟除的办事人员。他们虽然地位卑微,但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吏员的社会角色与制度规定存在错位现象,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他们几乎包揽了一切地方事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间秩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治吏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监督机制,是依法治国的保证。治国而不先治吏,治国便是一句空话。治吏,旨在使国家干部带头遵守法律,按法律办事,群众才相信干部,相信法律。法律才能有保证地实施,社会才能有序向前发展。要保证法律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其保证。  相似文献   

12.
受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地方小环境的影响,明清徽州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弃儒就贾"者。这些人在做出"弃儒"与"就贾"的选择时,有些确是出于被迫,但也有很多人是自愿的。徽州人在初次进行职业选择或进一步转换职业时,除了考虑到该职业阶层的形象、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条件以及在该职业中的优势以外,还会更多地考虑到个人的才能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挣扎因素在里面。可以说,明清徽州"弃儒就贾"现象的形成,是社会大背景、地方小环境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个人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考古与人种资料,论证了文献所记"邯郸命吏"记载的基本可信,并说明战国晚期北方长城地带由赵向北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族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儒服分广义的儒化服饰与狭义的儒家服饰。狭义儒服并非虚无,也非学派制服,"孔子不知儒服"的实质是儒家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辨证思考,体现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它象征三代文化,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工具。它用高冠、宽衣长袍、方履等符号,象征"以道得民"的儒家特色,强烈暗示儒家与上古巫史文化的关系。儒服还象征了"中正平直"的思想内涵。儒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特定场合提倡。  相似文献   

15.
吏道是汉代仕进的基本途径之一。汉代掾吏升迁的机会较多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 :其一 ,通过察举升迁 ;其二 ,积功劳升迁 ;其三 ,由三公掾属而升迁 ;其四 ,举计吏拜官。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吏道不仅没有被限制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九品中正制确立后 ,由吏道而升迁的仕进方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释的"儒"包含两个义项:其一,"柔"义,致使人们误将儒者等同于懦者;其二,"术士之称",儒者在人类社会早期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职能和地位不断衰落流俗,直到孔子提出"君子儒"才一改儒者败坏的风气,并把"君子儒"的思想贯穿到《周易.需》卦之中,借以引导后生人生观的构建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7.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说苑》融汇先秦儒法思想,不仅探讨了德教与刑罚在政治治理中的不同意义,阐述了以德刑为核心的赏罚思想,而且还对德刑执行者的吏之品格做出了不同于原始法家的全新解读。比较先秦儒法两家或偏重于理想、或偏重于现实的刑德思想来说,《说苑》的德刑观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兼顾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章由元散曲“隐逸的泛化”,追溯儒、道之“隐”的区别,进而论述儒学对历代人的深远影响。但“学而优则仕”却要等到隋唐科举制出台才有现实的可能。不过到了封建特权专制盛行的元代,科举衰落,吏制逆转。这不仅导致儒风凋丧,士人歌“隐”,也造成官吏整体素质滑落,并影响到元代政权的巩固。回顾这一段历史、化、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发展先进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严明吏制的重要性,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印光大师是具有丰厚儒学修养的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他站在儒佛平等互视的立场,融合儒佛,将儒佛本体固无二致之要义概括为"明明德,如证菩提",又以"孝"为礼佛之本,并明确提出了"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的看法.印光大师的佛教人生,贯注着浓重儒家精神,诸如劝人在家念佛、重视家庭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等,体现了他以儒家弘道精神弘法利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