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它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尤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并且积极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科举考试打破了门第限制,用人以品德和才能为准。为了选拔真正有用之才,统治者先后掀起了几次兴学运动,兴建大量学校,广泛搜罗人才.其中通过设置太学、地方官学等形式对寒门学子实行资助。宋代的一系列政策,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武人政治局面.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观,涌现了大量优秀人才,因此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本文简略宋代政府对寒门学子的资助,从侧面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进步,也为当前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举行了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向61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12300元。爱心助学是济水一中传承了20多年的优良传统。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中,学校采取学生自主申报、班主任推荐和政教处问卷、走访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贫困情况分类登记,在此基础上,分班级建立了贫困学生助学档案。学校每年春天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建立学校爱心基金,保证了爱心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较为发达,其教材多样,既包含儒家经典,又有自编的地方教材,思想内容广泛;教育体制相对完善,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家学、义学等私学,且有特色的寺学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提高当地民众素质,培养当地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及规范当地社会风俗,普及教育,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文化的垄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敦煌童蒙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为当代文化传承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疫灾高发时段集中在明嘉靖二到三年、万历十六到十八年、崇祯十三到十四年,清康熙四十七到四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五十一年和咸同之交;疫灾密集区域,以明代舒城、合肥和清代无为、庐江为多;疫灾危害比较严重。针对频发的疫灾,官方应疫行为主要包括增设地方医疗机构、设仓积谷、紧急救疫、灾后赈济和抚恤等方面。从各级政府救疫责任韧性以及地方官救疫行为来看,官方对社会公共卫生危机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民间助学慈善与感恩的思维错位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与感恩的思维错位日益成为我国贫困大学生民间助学体系的阻碍.施人勿念与施恩索报、知恩图报与知恩不报的对立是思维错位的外在表现.消除民间助学中的思维错位需要多方的努力,资助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慈善助学理念,受助者要养成感恩意识,政府、媒体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努力构建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央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由8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助学贷款对象也由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扩大至研究生,这对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子们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福音。然而,新政策在圆了一部分贫困学生大学梦的同时,却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其一,目前老百姓普遍感叹的“上不起学”不只是指上不起大学,同样指上不起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助学贷款既然是国家的政策,却只资助高等教育而不辐射中等教育,对那些原本就只想接受中等教育的贫困生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显然是不太公平的。  其二,助学贷款只支持高等教育而…  相似文献   

8.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9.
王梵志诗是来自民间土壤的白话诗,它以广阔的社会内容、通俗的语言表达在唐五代诗中独树一帜。以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为基本语料,对流行于唐五代民间的口语俚词从语义角度进行描写和分析,可初步展现唐五代俗语词的个中面貌。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为资助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项资助政策。这项政策已经资助了数百万学子完成学业。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助学贷款的实施产生了许多如贷款拖欠率高、银行惜贷等问题,国家助学贷款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贫困生群体的需求。而将保险机制引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从而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爱国感情十分浓烈,他们的留学生活与祖国的经济关系是影响他们对祖国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留法官费生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群体。对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档案中留学生书信的梳理表明,在当时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的年代,国内各地政府虽也勉力扶持留学教育,但所提供的官费资助不仅数额有限,难以满足留法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即使那些名义上享受官费保障的官费生们,也长期被欠费和经费缺乏问题所困扰,致使生活学业常发生问题,时有中辍之虞。他们在求学期间困窘的经济状况,与家乡政府勉力提供官费资助的紧密关联,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国内家乡官民父老的勉力支持,使他们与祖国之间产生了休戚相关的血肉联系,从而成为激发他们爱国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4.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对地方的监控措施上,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将大小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抓住,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牢牢掌握。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中央以顺从为主,而这也带来了地方官员治理中一意向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民怨积累与激化是干群冲突事件的诱发因素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漠视、侵害老百姓的权益,缺失公平环境,地方官员作风漂浮、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是民怨积深的主要原因。民怨的积累将破坏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拖累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各级地方政府建成亲民政府,需要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民怨舒缓机制,畅通民声表达渠道;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以民生为本,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切实化解民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由学生向村官的身份转换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困惑甚至是心理问题,如孤独无助、自轻自负、无奈迷茫等。因此,本研究从社会、各级地方政府和大学生村官自身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村干部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晚明时期的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同时也是走私贸易最猖獗地区之一。广州府的走私贸易大量侵吞国家关税收入,摧残守法商人的正当贸易,引起广州物价的异常波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侵蚀社会风气,加剧官场腐败,激化社会矛盾。晚明时期走私贸易给广州地区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由于,当时广州官绅大多与走私贸易有着共同利益关系,所以,尽管曾经有颜俊彦这样的个别中下级官员的努力缉私,却是无法从根本上制止广州地区的走私活动。  相似文献   

20.
沦陷时期江苏地区各阶层在大敌当头时的心理和行为:战争初期,社会混乱,国民政府官员弃民而逃;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普通民众则处于高度恐慌状态,为躲战乱,流离失所;城镇地区则有地方头面人物(地方耆老、商会会长等)联系日军,或者迫于后者的压力,出面组成维持会,稳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