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
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最晚的诸侯国,建国伊始就与商人订立了盟誓,并且终春秋之世都实行商业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的郑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能在春秋初期实现"庄公小霸",并在此之后一直位居二等国家中的翘首,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常用来告诫执政者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连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4.
填字游戏     
纵列1.春秋时郑国商人的名字,曾假托君命犒劳秦军而挽救郑国命运。2.指某国的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处于别国领土之中。3.国内著名篮球教练,曾是领导中国国家篮球队最年轻的主教练。4.前苏联领导人。5.曾被称为"终南山神医"的一个披着医生外衣的骗子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2,(11):13
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郑国(今河南中部)有个商人叫弦高,他常在洛阳一带做贩牛的生意。有一天,弦高赶着牛群去洛阳牛市。途中,他碰到了刚从秦国来的一个朋友。此人对弦高说:"秦王已经派将军率精兵去偷袭你们郑国,很快就要到这一带了。"弦高想,郑国是我的  相似文献   

6.
梁霞 《文教资料》2008,(31):63-64
春秋初期曾雄霸一时的郑国由于长期内乱而从此衰落,郑卿祭仲反复不臣为内乱的重要原因.但大多学者都将其行为归结为环境使然,而忽视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特点.本文从此点出发,较深入地分析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原因,探讨了祭仲对郑国的弄权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8.
人情味十足的孔子世人心目中有两个孔子:一个被人神话了,另一个很"世俗",人情味十足。一天,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孔子站在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有丧事人家的小狗。"子贡把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微不足道。然而  相似文献   

9.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0.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12.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子产治郑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出任郑国卿士、执政期间,镜意改革,择能任贤,广开言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使弱小的郑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有一次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只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等。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是丧家之犬。  相似文献   

15.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杞子,是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军掌管郑国北门的便利条件,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接到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  相似文献   

16.
<正>【内容解析】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  相似文献   

17.
春秋郑国是居于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始都于郑(今陕西凤翔县一带),后迁都于拾(今陕西华县);春秋早期郑武公东迁于中原溱洧之间古郑城(今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流一带),称"新郑",后郑文公时迁于今新郑市郑韩故城,是为郑国四都三迁。但长期以来,郑国东迁溱洧之间古郑城却不为人重视。古郑城所在,不但文献记载颇多,而且遗存有众多文物遗迹,在春秋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依照儒家观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才符合道义,但在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儒家认为:"春秋无义战"。照此观点,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晋侯、秦伯围郑"之事,就是一件不义之事,而细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主要人物在义与利的天平上的不同抉择。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利害,代表郑国让渡了部分国家利益,才劝退了秦军;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秦伯背信弃义,"弃晋如涕唾",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盟友.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37-44
清华简中与郑国有关的史料表明,西周晚期郑国的东迁是郑桓公带领族人经过艰苦奋战逐步实现的。郑桓公带领族人东迁的路线很有可能和昭王伐楚荆的路线相同。桓公从宗周出发,先至汉水,在到达中原地区的"棫林"之后,从南向北进攻,战于鱼齿山,获得汝水北岸的泛城,新郑与许昌之间的訾地,又奇袭了溱洧之间的区域,攻克了郐国。应国旧地鲁山、襄城、郏县、北部的禹城、长葛、新郑、管县等地先后为郑所有。郑桓公时,西周应国的大部分领土和郐国旧地,都成为郑之国土。郑桓公以郑父之丘(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为都,开启了郑国的基业。郑国在春秋早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20.
再论子产     
子产是春秋中叶的一位进步的政治家,他在他的祖国,——郑国,实行了政治经济变革。他又是一位有才干的外交家。郑国是一个小国,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处境十分不利。子产在外交斗争中。维护了他的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相当彻底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