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扫荡”、“蚕食”侵略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粉碎华北日军的“扫荡”、“蚕食”阴谋,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实施了“敌后之敌后”挺进方略,此战略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扼制日寇对根据地的“蚕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华北发动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带来极大的考验。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根据地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昆张支队是中共冀鲁豫边区二分区派遣到梁山一带的昆山县、张秋县执行恢复任务的小部队。这支小部队三进昆张地区,灵活运用敌军工作,进行军事斗争,恢复并扩大了沦陷两年多的昆张地区根据地,取得敌后游击战的胜利,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根据地斗争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我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向华北、华中敌后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就地开展游击战争。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开辟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根据地人口达到一亿,军队发展到近五十万,党员发展到八十万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兵力进攻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连续的“扫荡”、“清乡”、“蚕食”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之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使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至1942年,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根据地缩小了六分之一,人口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军  相似文献   

4.
一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是1941年以后,在抗日战争处于空前困难时期,由共产党领导的活跃在敌占区、游击区的一种组织高度集中、斗争方式十分机动的政治武装组织。武工队的建立和积极活动为扭转敌后抗日斗争的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百团大战后,日军集中了其侵华兵力(不含关东军)的75%和伪军的全部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蚕食”“扫荡”。特别是在华北,敌人兵力达到11个师团又1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一个骑兵旅团。华北方面军司令  相似文献   

5.
罗荣桓在领导山东抗日战争地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了“翻边战术”思想。其通俗的表述是:敌人打到我们根据地来,我们就打到敌人后方去。这一战术原则,是对毛泽东关于敌后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它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不但在山东抗日战场获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对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奉命率115师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至1945年七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山东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左”倾错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创建了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第二章为克服困难,巩固太岳革命根据地而斗争一、扭转极端困难的局面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太岳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极端困难的局面。一九四三年始有所好转,但仍然没有从困难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出现困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军的封锁、“蚕食’和“扫荡”造成的。当时,日军在太岳区周围以及境内部署了四个师团的兵力,还杂以相当数量的伪军,企图把太  相似文献   

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德石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80万平方里,辖县108个,人口约2500万。该根据地东西南北分别与当时山东、晋绥、太行等抗日根据地以及沽源、宁城、锦州一线的外长城相连,对伪“满洲国”、伪“蒙疆”和伪华北政权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于1937年9月,率八路军前方总部东渡黄河,深入敌后,辅佐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粉碎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扫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创建并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功勋卓著。自1938年到1942年5月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中,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研究我军战略战术,研究敌军情况,并结合抗战实际撰写并翻译了大量的军事论著。这些译著,不仅对指导我军抗战的作战指挥、军事建设、参谋工作、后勤工作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对丰富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0.
1937年8、9月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以后,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先后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创建抗日根据地。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军事战略上,标志着我党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上,是华北三大抗日根据地的立足点和出发地;在革命道路上,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重点地区。由于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正确政策 ,因此 ,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知识分子在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中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华中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开辟和创建的。党中央、毛泽东制定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为新四军规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地军民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部署和指示,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同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支援,促进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  相似文献   

13.
说明:1941年和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准备对英美作战,对国民党进一步推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集中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于1941年1月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一亿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由四十万减到三十万。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但是,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盐区开发及其贡献于海根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建立华中敌后根据地后,及时开发江苏盐区,在苏北沿海荒滩上招商兴建晒盐场,一度使盐区的产销收入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往,为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往,对华中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于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军政民代表大会对动员华北人民英勇抗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极其重要作用。 1937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日本以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前期,新四军在江南抗战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同时也遭遇到许多困难,如日军的强大、地形的不利、兵员的缺乏等。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在中央正确决策的指导下,华中军民粉碎了敌伪顽的夹击,并全面深入地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巩固和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长期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直至胜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武汉沦陷后,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日军侵战中国的土地太多,战线过长,以致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迅猛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为此,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改变侵略方针,对国民党停止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当时许多清醒的中国人都认识到,在日本“鲸吞”政策宣告破产的背景下,应该与日本的“蚕食”政策作针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及状况 1941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惩困难。从1940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多次进行残酷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包围和封锁各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大为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千万,八路军和新四军也由50万减少到30万。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缺吃少穿,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以国民党抗战为主;敌后战场,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抗战为主。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御外侮。八路军陆续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我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刘伯承的129师火烧了阳明堡敌军机场,贺龙的120师开展雁北游击战,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1937年11月8日太原陷落后,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创建了一批抗日根据地,创造和运用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八路军遍地开花的游击战在华北战场上拖住了日军30万人、13…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月26日,日军“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时,在河北武强县西代村诱骗12岁的儿童团员温三郁说出游击队的去向,他拒绝回答,右手被日军砍断两个手指,后被誉为“气节模范第一名”。图为1944年12月温三郁(右)和小战友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雄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