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各种经济信息报刊相继出版。如何办好这类报刊,赢得众多的读者呢?根据一年多的办报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定要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信息报靠什么为读者服务呢?靠的是及时、准确、全面、价值量大的信息。为了广泛搜集、及时传播这种信息,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方面,建立信息网络,广开信息来源。信息报纸要信息灵通,  相似文献   

2.
在报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觉得增强“作者意识”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广告是当今报刊发展壮大的重要经济支柱,而广告的取得有赖于发行量提高,又在于读者多寡。靠什么吸引读者呢?自然是各种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本报、本刊记者采写之外,大量的是约稿和社会来稿。因此,报刊竞争说到底是对稿源的竞争,是对作者的竞争。要想办好报刊,就要增强“作者意识”。“作者意识”其实就是“读者意识”的体现。增强“作者意识”,首先要善待作者。其实无非是用不用稿件通知一下作者,大的修改与作者通个气,文章刊登出来及时寄…  相似文献   

3.
报刊需要好文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衡 《传媒》1999,(1):35
现在全国有二千多种报纸,八千多种刊物,每天在读者面前,如过眼云烟,目不暇接。许多东西,看过就忘,记不住,有的也不必要记。不少是信息,只起即时效应。但总有一些好文章让人记住了,它除了信息外,有知识,有思想,有较高的文化含量。我们的报刊,离不开这些好文章,必须花十二分的力量去追求这些好文章。 好文章是报刊生命力旺盛的标志。 报刊如林,靠什么去竞争?靠质量。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有没有拔尖的文章。这些文章根据报刊的宗旨,一要能代表最高的艺术成果;二要能代表最新思想;三要  相似文献   

4.
研究报刊读者的专家认为,一般读者在阅读一份报纸的时候,总是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报刊读者的普遍心理。作为一张广播电视报,除了要比较详尽地介绍广播电视节目之外,还需不需要增大报纸的信息量呢?要增加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和怎样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要求呢?这...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接触一些基层通讯员,他们普遍反映说自己投寄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结果竟连一篇也没有采用。原因何在?主要是稿件质量不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采写的体会,谈谈粗浅看法,愿与同仁们共勉,以求共同提高。 首先,要写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比较典型、突出的东西。 我们知道,报刊、电台、电视台所采用的稿件就是要有新闻、信息价值。那么,什么样的稿件才能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稿呢?1.及时体现党的路  相似文献   

6.
报刊资料的显著特点,是迅速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它对教学能补充新的內容,对科研能提供新的情报资料,最受广大师生欢迎。把报刊资料搞活,提高它的利用率,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是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怎样把报刊资料充分利用起来呢?我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有一点粗浅体会。吸引读者要使报刊库、资料室、阅览室对读者有吸引力,首先是要创造一个美观大方安靜舒适的环境,将桌子、书架排列整齐,报刊资料摆放适当有序,室內清洁,空气新鲜,这样读者才愿意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文摘类报刊的管理。 《通知》指出:文摘报刊、报刊文摘专版、专页要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注重社会效益,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精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日报、晚报每天出版,能够及时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而我们作为一张专业性的周报,又如何加强新闻性,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扬长避短呢? 浙江读者刘立言刘立言同志提出的问题,我们请《上海大众卫生报》的同志作答。——编者  相似文献   

9.
报刊新闻门类繁多、信息量庞大,要从这浩如烟海的Internet世界里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检索的准确与及时无疑是读者追求的目标.要想提高检索效率和信息精确度,只能依靠报刊资料数据库检索系统提供一个好的搜索路径.实践表明,报刊资料数据库中信息的标引是新闻资料工作者建库中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记者、编辑写稿、编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思想。作为企业报的编辑如何有效地为自已的读者服务呢?作为一名编辑,在选稿、改稿、编排时应该具有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方便读者,使自己编排的版面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观念,概括来说就是要有“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从我观察到的一些报纸,特别是某些企业报上不顾及读者而编发的稿件、版面太多了,试举几点:——会议消息多,但内容多为程序式报道(即某某主持会议,某某总结发言,某某坐了主席台等等)。  相似文献   

11.
报纸如何办出特色和自己的风格?这里,仅从报刊的受传者——读者角度谈谈发展报刊特色时的几个问题。报刊要区别不同的读者群,在对不同的读者群的指导、服务过程中形成报刊的特色和风格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笼统称为报刊读者中,不同的读者经常读、主要读的报刊是有区别的。党政干部读各级党报,青年人喜欢青年类报刊,知识分子喜欢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科技文化报刊。因为,这些报刊根据其办  相似文献   

12.
强化晚报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晚报的服务功能,把晚报真正办成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报纸,在新世纪的新闻实践中,有许多新情况、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增强信息传播意识,为读者提供密集、及时、实用的信息服务 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取读者的竞争,即为读者服务的竞争。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是每个采编人员必须时时考虑,而且必须认真解答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信息要密集。多年来,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是晚报的优势之一。现在,虽然面临着电视、互联网和报业的激烈竞争,但是晚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阅览室要做好读者咨询工作,就必须保持所订报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是: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又要做好报刊的征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刊的利用率。在为读者查找报刊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报刊开了天窗、撕掉了页子,少数报刊还全张整册地被拿走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阅览室订购的53种报纸,六个月应退架6834份,实际退架只得完整无损的报纸6678份,共丢失损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与扶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要靠钱物、靠科技.图书馆界缺钱缺物,靠什么扶贫呢?靠图书资料搞智力扶贫,靠科技知识等搞信息扶贫.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份新创报刊而言,如何入市获得快速扩散是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新报刊获得读者的认同,一方面要靠对读者阅读需求的满足,另外一方面还要考虑报刊定价对读者接受报刊的影响。本文以价格竞争为视角考察新报刊入市战略的选择,希望能够对价格竞争的积极应用有一些启迪。一、新创报刊入市过程中的价格竞争模式分析对于新报刊来说,根据定位和读者群的不同,一般采  相似文献   

16.
报刊的复合式典藏结构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潮流,随之兴起的对读者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也逐渐引起图书馆界研究者的重视。泛信息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报刊工作应建立与读者需求相匹配的、高效率的服务机制,变革或者舍弃传统服务模式中低效率的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然而调研发现,泛信息化背景下报刊读者身份与信息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而地方高校图书馆报刊资源并没有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重新界定报刊阅览部的职能,重新制定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典藏结构比例,以提升报刊信息的有效供给率。  相似文献   

17.
少儿报刊群众工作的特点蔡佩霞,陈武鹰少儿报刊的群众通联工作,在少儿报刊工作中占据看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所服务的对象与成人报刊不同。少儿报刊的依靠对象除了少年儿童本身外,还有老师、家长等成年人。为什么呢?这要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少儿报刊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市上报刊如林,每份报刊各成舆论阵地,各发出自己声音。阵地如此广阔,声音如此众多。在此情况下,一个报刊亮相,要显示自己的性格和锋芒,增加自己参与社会的强度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写得出空谷足音、掷地有声的好评论。靠这样的评论行使催生、焕发和匡正社会的使命,以这样的评论凝聚读者,使读者春风化雨,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19.
报纸要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一张报纸的头版如果靠某种无聊的东西取悦读者.连在头版及时呈现读者关心的新闻都做不到,那头版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20.
多翻工具书     
金火生 《新闻三昧》2006,(11):25-25
现在,报刊上的差错比比皆是。这不仅降低了报刊质量,而且削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报刊经常出错,固然与采、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密切关系,但懒得翻工具书也是一个原因。据我观察,报纸工作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陌生的,不知晓的。这个时候,大都能问个清楚明白。一类是似曾相识但又吃不准、有疑问的。这个时候,问的人比较少,翻工具书的也不多,大多“凭感觉”,或者自以为是。结果呢,对的少,错的多。版面无小事。原本翻翻工具书就可能避免的差错,为什么不去做呢?有人回答:没有这个习惯。习惯靠养成,要靠长期的养成。长年累月翻阅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