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4,(83):23-2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民间丑角艺术进行了阐释,指出其具有全民性、插科打诨等狂欢化特征,是一种丑角的舞蹈,平民的狂欢。研究旨在为东北民间诙谐艺术研究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弗朗索卡·拉伯雷》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化文学是根植于狂欢节文化之上的,强调平等、自由,以狂欢式精神为基础。本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化世界的时空角度着手,来分析《西游记》当中的狂欢精神。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比较巴赫金狂欢理论和其他理论家论述中不同的广场意识,阐释巴赫金眼中的狂欢广场独特的空间品质,及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意味。该文还认为,这些对城市广场的刻意变形并不影响狂欢理论的现实有效性。巴赫金将广场从城市中剥离出来,赋予它乌托邦性质,从而实现广场的革命想象。此外,巴赫金还排斥了封闭的房间,强调了广场的开放性和置身其中的人的集体性。广场、乌托邦、集体相互印证,在巴赫金眼里,狂欢节的空间形式包含了人的生存根本。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狂欢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微博则凭借其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全民性的话语狂欢。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受到挑战,大众阶层找到了自己的话语舞台。  相似文献   

6.
评论家巳多次分析了菲茨杰拉德运用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叙述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美国梦”的无情破灭。本文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盖茨比“加冕”“脱冕”的过程及地形学隐喻这一独特视角再次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7.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8.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点,从狂欢化时间、狂欢化空间以及加冕脱冕三个角度来探讨《罪与罚》中所表现的狂欢化特征,并体验其中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用他的一生来构建对话的最佳状态,从"对话理论"到"复调理论"再到"狂欢化"理论,他呼吁大众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即站在平民大众立场上反抗霸权独语的文化策略,理论归宿都是建立平民大众的理想世界.狂欢化是对大众最具操作性的呼吁.中国的互联网广场是随着网络和终端机的出现而演绎狂欢的无形的广场,它与巴赫金所追求的平等对话精神、交替与变更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精神、坚守死亡与新生精神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实质上却差之千里.中国互联网广场上的狂欢者个体呈现出"约拿"化、普遍化、虚拟化、边缘化、原子化,与之相随的是狂欢效果的扁平化、无目的化,而实际意义上是被操纵,真正的反抗和沟通并不存在,不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互联网广场看似实现了自由狂欢的"乌托邦",实则狂欢者已被牢牢控制,狂欢者的生活虚拟化和无力化.狂欢者在操控者手里不断被催眠,最终自愿认同操控者的价值观,真正成为控制的对象.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来看,中国式的狂欢是一种虚假的狂欢.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论文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该小说中的活动场景、写作方式的文学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重新认识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大有裨益。西方现代派作品中狂欢化因子主要蕴涵在时间、空间、躯体和话语因素中。  相似文献   

13.
《公众的怒火》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去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狂欢化人物,可以看出,通过对官方权利的颠覆,文本实现了美国民众对追求自由平等精神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夏忠宪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形形色色的文学批评流派纷至沓来,各领风骚,有如万花筒,令人有目迷五色之感。在一片众声喧哗中,一个响亮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不在场”的巴赫金。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学话语或文本分析家、语...  相似文献   

15.
和实证色彩浓重的社会学分析相比较,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阐述的确有许多出入,但这并不能说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虚假的。不能用“真假”判断巴赫金的理论,巴赫金的创新就在于开创了狂欢节的隐喻纬度,使理论因为想象而具备超越现实的可能,从而显示自身的革命性。“想象和语言的述行”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化理论与批评中,既极具争议又极富活力的理论可能非“狂欢”和“民间”莫属了。在西方学术界,一方面,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断被各种新潮文化理论所重新阐释,引之为强有力的理论资源,如约翰&;#183;多克甚至直接用“狂欢”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代名词;但另一方面,围绕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史学依据之争又成为对其理论合法性最具要害性的质疑。与之有关的争论,近年来随着巴赫金在中国学界中的持续升温也不绝于耳,视狂欢理论为巴赫金理论想象的神话的批判和反批判一直持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公众的怒火》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去重新解读这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可以看出,通过对官方话语的颠覆,文本实现了对“罗森堡间谍案”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对欧洲古老的狂欢节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深刻揭示,从“文化的狂欢”到“文学的狂欢”提出了一整套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这种理论对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当代娱乐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