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毕飞宇以<玉米>为代表的"玉米"系列小说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显示了其强烈的"文革"情结.一方面毕飞宇颠覆、消解了革命叙事和革命话语,既残留晚生代的叙事特征,又突显了新的叙事策略和话语特点;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文革背景及革命话语的挪用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在这颠覆和挪用之间,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的审美性观照,也预示毕飞宇创作风格的整体位移.  相似文献   

2.
《高老庄》是贾平凹创作思想、艺术手法日臻成熟的又一力作。《高老庄》中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意象和圆形叙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废都》、《白夜》、《土门》之后推出的《高老庄》,展现了贾平凹创作的变化,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3.
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灶神之妻》,将费什的读者观和费伦的读者观结合,可以克服费什理想化的读者观,而费什的"共同解释框架"概念又能帮助我们阅读跨文化文本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谈歌这部《大舞台》把刘熙载《艺概·文概》所细分的十八种叙事方法全用上了,甚至连"批注"也被拿过来变成了小说的内在要件.叙事方法综合多变的运用,使《大舞台》获得了时空交错、整散结合的全新结构方式,而体现"谈歌式调侃"的精彩语言就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助进器.《大舞台》的叙事方法,适应了"键盘时代"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小说审美观念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大舞台》是一部"键盘时代"小说创作探索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近年创作的《青衣》、《玉米》与《玉秀》三部中篇小说,表现出了作家美学追求的最新动态:一、关注女性生存,着重从女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发掘走向人性迷失的内在基因;二、在几乎无事的悲剧形态中勘探女性的悲剧命运;三、通过隐喻与细节化的描写,建构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多选取后殖民视角,以9·11事件为切入点,对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第二部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文化创伤、身份建构、多元文化主义、霸权主义等元素进行解读与诠释。本文将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基础,以叙事进程和叙事判断为切入点,剖析哈米德如何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在他精心构建的叙事进程中,充分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把握读者的叙事判断,从而将读者动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历达 《职大学报》2013,(2):44-46,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是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形象极其细腻极其传神的男性作家,"他被认为是当代男性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1]毕飞宇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朴素地刻画出女人在荒诞的时代、荒唐的社会中,骨子里身体里欲望的挣扎和人性的畸变。《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和《玉米》,表现了不同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类型,体现出了作家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玉米》写出了农村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命运悲剧,在乡村政治、伦理道德和男权意识的调控之中,女性把自我的异化当做了人生的常理。三姐妹以自我身体的代价接近了权利却难免遭到伤害,小说以平淡而富有诗意的日常叙事揭示了晦暗龌龊的环境之中少女们卑微而顽强的生命力和她们神采飞扬的情感体验,并透视了遍布于日常生活中的性与政治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1.
卡罗尔·希尔兹是活跃于北美文坛,并享有世界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她的小说《拉里的家宴》荣获奥林治文学奖。本文通过分析《拉里的家宴》中迷宫意象及其表现手法,旨在揭示小说中的迷宫主题,从而使读者了解希尔兹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将毕飞宇的"玉氏三章"与王安忆、陈染的作品相比较,可以发现男女不同的叙述视角对于女性迥异的想象和书写:男性叙述以零聚焦的视角总揽全局,遵循物理时间,言语措辞以男性立场为准;女性叙述则以内聚焦的视角限知叙事,沿袭心理时间,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女性的同情与体认。  相似文献   

13.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美文化由于受到不同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民族和文化特色。沈从文和福克纳,两位中美同时代蜚声文坛的文学泰斗,他们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分别在代表作《边城》、《喧哗与骚动》中致力于挖掘、揭示并展现这两个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质,为读者展现出中美文化截然不同的两幅画卷。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通过《爱妾》进一步论述了族裔和多元文化这样的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爱妾》中交替发生的叙事声音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探讨任碧莲如何构建女性的叙事权威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世俗化小说、反腐败小说、新历史小说和女性个人化叙事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平面现象,进行了深入、准确的理性分析,指出了平面的审美活动,对文学创作与接受产生的巨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言是储存情感符号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进人角色。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作家不应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人,他要把自己创作的一部份留给读者去完成。艺术美要思而后得。只有当读者付出劳动,自愿而忘我地参与了作家想象的共同创造,作品的魅力才能潜入人心,引起感动。  相似文献   

19.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通常用于叙事性文体。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宠儿》被公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该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自然意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小说文本呈现一种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的艺术特征,吸引着读者不断发挥想象去拼合、填充。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文学作品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读者进行交流,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以其巨大的艺术张力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召唤:作者从狂人原形——形象探究、叙事视点——结构探寻、社会场景——环境探讨等不同层面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