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民众观是孙中山和毛泽东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孙中山与毛泽东民众观中关于“人民”这一概念的看法,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关于农民与土地问题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更准确地评价他们的思想,从而找到一些可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毛泽东、邓小平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观思想 ,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关注重心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政治观思想 ,揭示了在当代社会进程中 ,文化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观思想 ,聚焦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是江泽民政治观的基本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的工作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实践以人为本,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任何事业都将一事无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比较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民观,无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正是社会主义理念彰显和价值诉求的体现,毛泽东经济文化公正观凸显出鲜明的人民利益至上性、具体历史实践性和兼顾各方和谐性的内在特性。毛泽东经济文化公正观具有科学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中国推进精准扶贫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析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治学观、哲学观与政治观、求实现与意志观、教子观等诸方面,分析了曾国藩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印证了1917年,毛泽东曾讲过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同时也说明了青年毛泽东在茫茫黑暗中寻找达到理想彼岸的真理的时候,曾对一切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思想文化作过接触,作过研究,并从中吸收那些自己认为合理的,有益于现实学习与斗争的成份,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人民观这一理论课题,是全党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产生的。章从人民观的精神实质、思想建党、道德伦理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辩证法刘楚明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今天,还...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继承和发展超越关系。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改造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传统提炼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最高峰,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体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超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到了严重挫折,呈现了不同的结果.本文比较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以期为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毛泽东思想的宝库中,学习道德思想是一朵灿烂的精神之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核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摘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限,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准备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军工"优良传统主要是"哈军工"历届党委和"哈军工"人在13年的办学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训词》精神、办学治院、教书育人而形成的,也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有关,特别是与陈赓等老一辈学院领导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服务人民,艰苦创业,尊师重教,合力育人"。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创建我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Current high-stakes, standardized testing policy is discussed through historical analogy with Chairman Mao's famine in China and the Maginot Line in France. Both of these national, high-stakes policies resulted in catastrophic failure. If the accountability movement's goals are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compete economically with other nations, we may also be heading for failure. Assessment should be aligned with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crucial to our success in the future such as collabor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comfort with ambiguity. Funds currently allocated to standardized testing should be reallo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for such skills 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毛泽东面对新实践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实践中,再次探析毛泽东社会主义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研究探索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从我国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他本人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容,特 点及来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