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2.
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这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  相似文献   

3.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检校小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元丰六年(1083年),张怀民(梦得)被贬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5.
文章写好不易;文章写得短而好更不容易。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八十余字,字字珠玑,增一字则为赘,减一字则为憾,实在是一篇绝妙的精品。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释放后被贬黄州;后又以“元佑党人”一再遭贬,被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7.
李郁 《语文天地》2013,(10):45-4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创作的散文名篇。乌台诗案后,当时的苏轼已被贬黄州四年有余。身为黄州团练副使的他有位无职,终日闲遣。此情此景,通过对月夜景色精妙的描述,真实记录了其当时生活的零散片段,体现了他与挚友的深情厚谊、知音甚少的感慨和随缘自适的豁达胸怀。全文所述,无外乎一个"月"字,但  相似文献   

8.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似文献   

9.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10.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他的游记散文写得自由随便,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似行云流水。《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甚短,兹录于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相似文献   

12.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一、“闲”而早睡。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中文自修》2006,(10):54-5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无与乐者:思量身旁没有一个可以跟他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③张怀民:苏轼友人。④“相与”句: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⑤“庭下”句:月光流泻在庭中,庭中宛如充溢着一池清凉透明的水。⑥藻荇(xìng):两种水草,叶浮水面。⑦闲人:苏轼当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加“本州…  相似文献   

14.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苏轼 (1 0 37~1 1 0 1 ) ,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他的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 ,情趣隽雅 ,意境清远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堪称这类文章中的典范。这篇散文小品写于元丰六年 (1 0 83年 )。元丰二年 ,作者在徐州太守任上 ,因当朝重臣的弹劾而下狱 ,被关在狱中达五个月之久 ,几近丧命 ,后经友人多方营救 ,案件惊动两宫 ,才获释出狱 ,再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丰六年 ,张怀民被贬黄州 ,最初寓居于黄冈县南承天寺 ,十月十二日 ,…  相似文献   

15.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有不同的政见,被反对派网罗罪名投人了监狱。四个多月之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丧失了签署公事的权力,实际上与流放并无区别。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写得最好的随笔杂记是在他被放逐后因精神完全松弛,处于安然自在之时所作的那些既无道德目的,又无使命作用的漫谈偶记。《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这类文章的杰出代表作。此文至少有如下美点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7.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相似文献   

18.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闲”情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至此“夜游”之时已近四年,名义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二、“闲”而赏月。作者“解衣”之时,蓦然发现“月色入户”,多皎洁明净的月光啊!身处贬所,寂寞中只有它才是感情的寄托物,才能引…  相似文献   

20.
正周华诚/推荐01今人文章越写越长,长而无味,便是再长也无益。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