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辑同志: 大批各类重印书的出版,对于消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造成的“书荒”,繁荣科学文化,是一项收效快、影响大的有力措施。广大读者在书店排队争购中外文学名著等热烈景象,说明这是深得人心的。正如贵刊第三期彦石同志的文章所说:“应该不应该重印和再版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优秀图书,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路线是非问题”。最近重印的一九五九年版《鲁滨孙飘流记》一书,这部书也是值得重印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办案故事》(1981年1月1版1次印)发现书中错别字不少。后来听说此书已在1982年6月第2次印刷。我又找来一读。出人意料的是,这次重印,书中的错字别字,竟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是一些例子: 把“寥如晨星”的“晨”错为“辰”。把趴在平台上不住地叩  相似文献   

3.
从一件小事说起。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我编的《笔记文选读》,序言里有这么句话:“一九四三年曾经集印单行,后来因为这样的书读者还有需要,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了。”这句话大概连小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奇怪,怎么“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是因为“读者还有需要”呢?原来这一句本是“……后来因为这样的书需要者不多……”,这次重印之前不知道是出版社哪位同志奋笔一改改成现在这个模样,而序言末了的署名和年月却没有动,于是我就只好背上“不通”的黑锅了。  相似文献   

4.
重印书的著作权问题应引起重视张铁钧不少出版社对重印书的著作权问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著作权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下面就我所了解的情况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涉及一本英语语法方面的图书。作者在编写该书时,参考了一位同学的英文语法材料,并将部分内容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5.
振铎先生对中国古文学的造诣和文物知识的渊博素为人知,此外他于重印古籍设计的精细工夫也独有一番创造的心思。《西谛书话》中有“谈印书”一文,专门说了不少对重印古籍独有的见解。不过倘不经过和他亲自交往,他的那种处事方法之严谨与精到的工力就不会有深切的印象。1953年世界文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问题 最近几年图书出版发展很快,每年出版十万多种图书,在数量上世界第一。但这十万多种图书得做具体分析,十万种中高质量的究竟有多少?我认为十万种当中不好不坏的书还是大多数。而且这十万种书真正谈起质量来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日本每年出书四万多种,数字上好像比我们少,但他们每年有五万多种重印书,有二十到三十多万种可供书,德国ISBN书号中心每年的可供书目七十万种,我们重印书有多少?可供书有多少?距离就很大了。重印书跟可供书品  相似文献   

7.
从长销书的成本出发,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出长销书最优重印周期和重印数量,并应用模型定性、定量分析各项成本对最优重印周期和重印数量的影响,最后给出一个模拟例子说明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年出新书500种重印书2000种高等教育出版社搭上改革车本刊记者艰辛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现有职工550人,年出新书500种,重印书2000种,销售码洋4亿元,形成了质量好、品种全的出书特色,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社长兼总编辑于国华。记:高教...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同志,见到他爷爷民国初年出版的书被重印了,便到出版社去领取稿酬。出版社的同志告诉他,重印已故作者的书不付报酬。这位同志拿出前国家出版局1980年5月颁发的《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指着其中第六条第二段的文字说:“这上面明明写着‘解放前出过的著译重印或校订重印,仍付基本稿酬的部分或全部’,你们为什么不执行上级的规定?”出版社的同志耐心地向他解释,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是针对作译者讲的,该文件第一条就指出制订这个文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出版署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有个最低的要求,即差错率在十万分之一之内。现在一些出版单位的要求是差错率不应超过万分之一,与署规定有较大差距。但是,事实上新版书符合这个要求的实在不多。因此,图书重印的时候,用得上一句成语:“亡羊补牢”。将全书仔细地通读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尽快改变“书荒”现象,国家出版局最近决定,从北京和上海有关出版社已经出版的文艺书笈中,选出三十多种为当前广大读者迫切需要的中外优秀作品,迅速重印一批,首先供应大中城市。这批重印书,有我国“五四”以来和现代优秀文学作品,如《郭沫若剧作选》、《子夜》、《曹禺选集》、《红旗谱》、《苦牙花》等;有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亻入)林外史》、《东周列国志》、《李贺诗歌集注》等;有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如《悲惨世界》(雨果)、《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莫泊(又木)(矢卜)篇小说选》等。三月初,出版局约订了北京、上海和部分省市出版单位的负责同志,研究了分工协作,突击完成这批重印书任务的方案,力争提早出书,尽快发行到读者手里。  相似文献   

12.
重印出版商(reprint publisher)也称复印出版商,美国大约有300家这类特殊的出版商。他们向出版社购买已经绝版或在市场上长期缺货的书刊版权,重印一定批量再投入市场,供给图书馆、学术团体、作者以及一些寻找这本书的读者。这类出版商有一般重印出版商(reprinter)和按需印刷出版商(ondemand-publisher)(即根据客户要求的内容和份数进行复印)。在一般重印出版商中,还有学术书复印出版商(Scholarly reprint publisher)、图书馆复印出版商(library reprinter),还有的主要重印过期期刊和成套书,或专门重印医学图书。 重印的方法也很简便,有的向原出版社借胶片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籍的出版工作基本上停顿了。但是除了“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于1971年重新提上日程之外,还常有一些“中央交办”的古书重印任务。1973年1月,我刚从咸宁五七干校调回中华商务联合的出版社,不久就接到了一系列中央交办的任务。先是江青交下来一本石研斋刻本的《骆宾王集》,意思是要我们重印。书上有北京大学教授向达的藏印,大概是江青从红卫兵抄家物资里要来的。我们正在研究是影印还是据以排印,过两天江青又命人把书收了回去,以后就没有再提此事了。接着当时的“出版口”负责人又找我们领导去,传达“中央交办”的重印书…  相似文献   

14.
《基础工程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1990年10月出版,消息一传到正在承德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会议上,立即引起轰动,该书的编写在学术界早有所闻,谁都想一睹为快,以致,出版社不得不专程送书到承德,代表们人手一册,会上会下翻阅、交谈。大家称赞说:“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短短的三月,三干五百册销售一空。出版社不得不组织重印。重印书刚刚装钉完,还没有走出印刷厂,安徽省土木学会的同志已来社等待该书发往合肥。因那里的培训班就等着这部书开课。  相似文献   

15.
去年图书出版总数上升到13.8万种,印数达到73亿册。图书中内容质量平庸、重复出版和编校差错等问题,还比较普遍。然而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去年重印书继续增长,它与新书出版的比率也在增大,大致重印率为46%。这说明图书出版的文化积累价值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图书出版已经出现一大批精品,引人注目。应该说,出版精品图书已是相当多数出版社的出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出版社从实施精品图书出版战略中,团结与壮大了作者队伍,锻炼并造就了一批编辑、出版人才,从而取得两个效益的丰收。最终必然是出版社的社会形象与读者信誉得到提高。出版社的信誉与形象就是从自己出版的图书(尤其是精品图书)中逐步形成并树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曾经被“四人邦”扼杀的优秀作品,重新出版,当然是为作家和作品恢复名誉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学出版社和别的出版社陆续重印许多优秀作品,并且加了新的序言、后记,非常非常之好。但有的书没有附录评论,没有对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包销书”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不少出版社。这是一个实际存在而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包销书”就是由作者负责发行(部分或全部)的书。应当肯定,“包销书”曾经对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直到目前,这种作用也并未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8.
重印书的出版情况十分复杂,其缴送工作也因而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在我国现行制度体系下,重印书样本的多版本重复缴送不仅给出版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也给保存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建议从重印书版本的鉴定、出版物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以及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调整等方面着手,积极寻求妥善解决以上各方面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图书出版统计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有“新书”、“新出图书”、“新版”、“初版”、“再版”、“重版”、“重印”等。有些术语的含义不确定,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不知道以哪一种说法为准。术语的混乱势必造成统计的不准确,这种情况亟须改变。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署于9月25日发出《关于对再版、重印书内容进行认真检查的通知》。《通知》说,目前发现,有些再版、重印图书,特别是1994年以前出版的,由于当时出版时未经过严格的审核,在再版和重印时,出版部门又未进一步审核,仍然原版付印,至使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有的图书其内容存在违反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有的在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仍使用过去的一些提法;有的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表述与中央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