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多年来,中国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相当多的人实现了向上流动。很多人发现,只要自己肯努力争取,就有向上流动、改善地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存在希望,在心理上更多地认可这个社会结构,因为社会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起各个社会阶层尤其是中低阶层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于珍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03-204
向上的社会流动能使社会成员从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高的社会阶层,这意味着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社会稀有资源的获得与拥有。教育或文化资本的取得是农民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依赖路径。学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吸引农村学生投入教育的最为主要的诱因。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具有底层的眼光,应该重视农民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通过教育给农村受教育者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条件,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理想,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影响农村学生和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社会结构的重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基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从各阶层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专业选择、教育期望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看出,家庭文化资本的占有多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相对公平的平台、促进社会阶层的更好流动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教育不仅是实现社会分层的“筛选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更好地完善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为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业输送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功能之一。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享有公平的高等教育教育机会上。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底层成员向中上层流动。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增加社会底层成员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机制正在重构,教育及因教育所获得的技能对现代社会流动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分层也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它与社会分层互动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特点是既有融合,又有冲突.要缓解并解决现实冲突,必须转移公共政策,大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后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后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约关健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底层成员向中上层流动。要达到此目的,加快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扩大社会底层成员的高等教育机会是促进中国社会阶层良性流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农村教育发展重新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现状、流动特点和未来流动趋势,研究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关系取向问题,指出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取向应该由单向决定论走向互动论,并且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析以及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取向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9.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流动。对于社会流动的原因,美国学派认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而欧洲学派则认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事实上,社会流动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受个人特质的影响,其流动规则有先赋性和自致性。现代社会应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通过获致性因素而改变社会身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上。同时,中国也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给更多的人创造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文章从社会阶层现状出发,论述高等教育对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农业用地经营机制,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农地集体所有权明晰的基础上,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是机制创新的基础,应该稳步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是机制创新的取向,应该逐渐实现;农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化是机制创新的关键,应该鼓励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土地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由此,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时,绝对地租来源于社会总利润额。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承认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增幅减缓,农民增收困难,土地短缺与撂荒现象并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沿海和内地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一条出路。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先行土地制度理论的滞后和土地产权界定的混乱以及操作上的不规范。本文试图就所有权理论、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分析先行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之客观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界定是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关键所在,在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具有代表性的8种理论观点综述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析,结论是8种观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不能成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善或重构的理想选择.笔者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之性质应为农民集体享有的单独所有权,法律应赋予农民集体之特殊民事主体法律地位,这必将为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提供前提条件和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所有权、承包期限、使用权等不完善的方面,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法,对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的分化与流动,扩大农村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因此,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严重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权、责、利”界定不清;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匮乏。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来看,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必须切实理顺土地流转各方的产权关系,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努力优化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土地股份制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通过对现行土地产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建立现代产权意义上的土地制度,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必将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的颁布,初步确立了农村集体成员权制度,这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护了集体财产。但是法条的规定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通过对农村集体成员权与共有权、股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成员权等权利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该权利的性质与价值,以更好地实现设立这一权利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社会化比土地私有化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视域中的土地资源与资本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资源 ,土地和资本都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建构起来的。尽管土地具有社会特征 ,但它主要作为自然资源起作用 ,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他存在方式的影响主要是自然维度的。相反 ,资本虽然最初来自对自然资源的改变 ,但它主要是一种社会资源 ,对人类发展的塑造主要是社会性的。资本代替土地成为主导资源 ,是人类历史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