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个记者不可能一辈子只写像豆腐块那样大的稿件.报道做深入了,就得做分析和判断,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找专家,但是专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优秀的记者应该根据深入的、多角度的采访去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跟着专家走.  相似文献   

2.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4.
年末岁首,台里推出几个栏目公开招聘制片人,并请来北京广播学院的教授、专家现场把关。当一位专家请竞聘《记者观察》的记者说说“新闻述评与深度报道的区别”时,刚才还侃侃而谈的记者竟无言以对。这位专家的问题回答起来是否困难,且不说,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可是每个记者常遇到的,尤其做专题节目的记者。据我所知,那位回答不出问题的记者就做过很多的新闻述评类节目和深度报道节目,并获得过省、市大奖。为何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我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编辑埋头于业务,每天忙忙碌碌跑题材,找线索,…  相似文献   

5.
论记者素养     
近日笔者拜读了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的几篇人物长篇通讯,透过人物,被记者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深深震撼了。当今时代,究竟该如何做一名优秀记者,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翟燕 《出版参考》2013,(22):33-34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一路前行的我,也只敢说对策划有了一点点感觉,离心意相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我切身的体会来说,策划可以简单归纳成"三心二意"。所谓"三心"即专心、恒心、精心,"二意"即新意、满意,做到了这"三心二意",就迈出了打造畅销书的坚实一步。专心印象中一位新闻学的老前辈曾说过,做编辑记者要先做"专家",再做"杂家",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要精通、专注,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此外还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更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写报道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在记者的心里扎根。好的创新报道在于深入理解了政策。本文围绕记者如何才能做好创新报道,指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不敢面对现实,就会很快被淘汰,失去做记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33家来自全省9个市州地和省级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的记者、领导和省记协专家共百余名聚集毕节试验区,60余名记者深入毕节市小坝镇,吃住在农家,亲身体验"两加一推"中工业拉动三化同步发展的火热场面。通过现场新闻竞技,专家点评新闻,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专家访谈的采写,主要探讨了采访前需要做哪些细致充分的准备、预约采访时如何积极沟通、真正采访时记者怎样做得专业有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经济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各级电视台的重视。继中央电视台开办二套经济频道之后,各省市电视台也纷纷开办经济节目专栏或专门的经济频道。经济评论性节目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深入报道的形式,我认为做经济评论节目的记者应具备两个意识。首先,必须具有“钻进去”的意识。表现在策划和选题的过程中记者不应浮于表面,只一般的就事论事,而要用经济理论、经济规律去分析所面对的经济现象。以1997年北方电视台经济视点栏目的《繁荣背后的思考》为例。近几年沈阳市作为中心城市,商业发展迅速,各类商城、商业广场如…  相似文献   

11.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12.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13.
大半生中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做记者——做一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记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她愿像一捆麦子迸裂成面粉那样,粉身碎骨,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4.
新闻漫谈三则吴万里新闻记者的专与杂常说新闻记者应是杂家,此言对否?我认为只对了一半。因为作为记者确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乃至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应知道一点。这是记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记者当到一定程度,则应向专家方面发展,专...  相似文献   

15.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有新闻学者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勇于探索,尽善尽美,不留遗憾,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法采写作品。  相似文献   

17.
艾民 《新闻与写作》2006,(11):25-27
大半生中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做记者——做一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记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她愿像一捆麦子进裂成面粉那样,粉身碎骨,无怨无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参加重大典型采写,已成为记者的一项特殊任务。记者在执行这种特殊任务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同一命题下如何将典型采写得与众不同?《解放军报》记者欧世金做了有益地尝试,现刊登他采写吴登云的体会文章,以期同仁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孙伟  周丽婷 《河北广播》2006,(C00):89-90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听老师们谈到一件有关记者采访的事,说是在邯郸市,有一位农民朋友遭遇一件不平事,他先后找了好多部门、历经了几年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后来,《邯郸日报》有一位记者针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先后几次跑到农民家里做详细调查,跑多个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政策反映情况,并最终在报纸上作出公开报道,时间不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还因此被罢了官。当时只觉得,这记者真让人钦佩,他所在的报纸真有权威。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