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才能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新闻的作用。因此,一篇精彩的消息,不仅应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应该把他们“带到”新闻现场,让他们可闻、可见、可触、可感所报道的内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消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穆青同志提出的办法是:“我们在运用概念的同时,也运用一点形象来表述事物,写一些视觉因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写出独具特色,被受众喜爱,有重大价值,能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新闻精品”呢?我认为,必须做到:“勤”、“多”、“深”。勤“勤”就是勤奋读书,善于积累。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要想感动读者,只有靠生动的内容,而生动的内容取决于丰富的材料。这  相似文献   

3.
成就报道如何出新,是各级 媒体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东阳日报每年都要组织一定数量 的成就报道,并作了一定的探索 和尝试。我们认为,成就报道能 否取得成功、能否取得预期的宣 传效果,关键是有否弥合与读者 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只有近距 离、零距离,才能感动读者,感 动社会。  相似文献   

4.
燃烧了17天的索契冬奥会圣火已经熄灭,但其留给人们的美好记·亿难以忘怀作为参加此次冬奥会报道的军报记者,为搞好相关报道,也像那些运动员一样拼尽全力.在感动中有了一份收获:只有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精心选好报道角度,努力创新表现手法,才能搞好重大赛事报道  相似文献   

5.
体育记者要善于描写精彩场面,增加新闻的现场感。特别是对那些关键赛事要作具有较强现场感的报道,因为读者对那些重大比赛,不仅关心结果,而且想知道当时的激烈角逐的场面。记者应努力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对比赛中出现的精彩场面,比如一个漂亮的射门,跑步的最后冲刺等,应当象绘画一样使之形象化,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亲眼所见。1985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夏浩然、樊云芳写的《“飞天”凌空》中,就有一段描写跳水冠军吕伟,在比赛中的一个精彩镜头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体育类报道是报纸和电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报道也与新闻的发展一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但要知道一些比赛的结果,还要知道精彩的过程。体育报道的缤纷动感和宏大气势为增强体育类新闻的感染力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体育项目也随着现代化传媒的处理手段而越来越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体育报道是报纸和电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报道也与新闻的发展一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不但要知道一些比赛的结果,还要知道精彩的过程。体育报道的缤纷动感和宏大气势为新闻的发展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体育项目也随着新闻的现代化处理手段,而越来越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对连队发生的事一般是知道的。但光凭知道就去写稿,也是行不通的。对熟悉的情况也要去采访,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抓到值得报道的活“鱼”。去年以来,我连伙食一直搞得比较好,被上级评为“先进食堂”。出于一种急切感,我凭自己平时知道的一些情况,没经采访就写成稿发往报社,结果石沉大海。后来  相似文献   

9.
消息稿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写作题材,虽然不像散文、小说、诗歌一样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要想写一篇令读者叫好的稿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则好消息,必须做到"四肢发达、头脑健全".所谓"四肢发达",就是指新闻素材新颖、叙事结构完整、时间脉络清晰;所谓"头脑健全",就是指消息要具有通过所报道的事实传递或者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准确地运用比喻,会使文章添光增色。特别是在经济报道中,对一些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技术、业务问题的报道;对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出现的、尚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和理解的领域和事物的报道,恰如其份地运用一个好比喻,可以使报道的事物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一下子把读者拉近,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但是,运用比喻,重在恰当。所谓恰当,一是要把握准用作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事物主体的类似点,似是而非不行,形似神异、本质特征不同也不行。二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贴近人们生活,为大多数读者所熟悉的,具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特征。这样才能唤起读  相似文献   

12.
我爱书,更爱书的封面.工作之余,我常常把平时收集起来的封面摊在桌面上,邀集同志友好细细欣赏封面上的字和画.当然,只有品尝过全书内容的读者,才能更美地领略封面的滋味.一幅出神入化的封面画,往往使读者倍觉生趣盎然,回味无穷.翻阅一本文艺书籍,读者会被动人的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所吸引,读毕合卷,闭上眼睛,书中人物翩然浮入脑际,久久不能忘怀.同样,一幅好的封面画,也能给读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时代,时效性受限的纸媒娱乐报道面对庞杂的新媒体上的娱乐信息,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阵地,甚至把一些优质的读者资源从新媒体的圈子中抢夺回来,建立起自己的娱乐圈子,树立好自己的娱乐标签?
  读题时代,做标题要先声夺人
  现在大部分读者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他们关心的是:这件事是否是需要知道的?是否需要认认真真地读下去?这就要求纸媒的题目必须吸引人的眼球。新媒体在报道娱乐事件时多用陈述句,让新闻以最短的时间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既然比速度比不过,那么纸媒的标题只有有观点、有韵味、有趣味、有时尚感,才能先声夺人。  相似文献   

14.
1月31日,时近农历新年,浙报集团召开2010年度全省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会上,三位来自基层报道组同志的发言,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共鸣。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从心而发的感悟,阐发了新闻人必须恪守的理念:只有深入一线,扎根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良好的心态和踏实的作风,才能挖掘到让读者喜爱和感动的人和事,才能让自己在感动和感悟中演绎精彩的“让心灵飞”,才能使党报更好地发挥权威性、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张立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8-108
新闻写作作为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其技巧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无疑一件"成功的秘诀"。尤其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对新闻的挑剔性也越来越大,当前的新闻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求知欲",还要充满文学性、趣味性才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这就要求现在新闻要在说清楚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文学修辞手法使新闻报道像故事小说一样形象又生动。  相似文献   

16.
点睛之笔     
标题,对于新闻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点睛”之笔,除了准确之外,一般还要求凝炼、生动,有文采,这样才能更深地感染读者。笔者看到过一些老前辈、老战友苦心安排版面,认真推敲每一则标题,他们那种精神,使人深为感动。报纸每天出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版面和标题,渐渐为读者所淡忘;而一些别具一格的标题,紧紧地抓住了读者,即使事隔多年,也磨灭不了人们脑中对这些标题的印象。记得,那是一九四五年春天,反法西斯战  相似文献   

17.
近来,不少同志谈论“日本小姑娘”的报道,《新闻战线》还连续作了介绍。我们认为,这次报道的成绩是主要的,要加以肯定;但是也有一些失实的地方,应当引起注意。特别是有些文章对某些情节采取了“合理想象加虚构渲染”的手法,以致在国内外读者中造成了一些很不好的影响。一位日本新闻界的朋友曾坦率地说,有关美穗子的报道,一些文章“象写小说一样,细腻地描写他们不可能看到,也不了解的诸如战火中救孤之类的细节。虽然看上去很生动,但并不感动人。相反,可能产生坏效果,失去读  相似文献   

18.
晏武芳 《新闻窗》2013,(4):46-47
人是新闻的主体,新闻,因人而生动。新闻报道的对象是人,或与人相关的事,新闻的读者也是人。因此,新闻不仅要向读者传递相关的资讯与信息,更要彰显人性的光辉,在读者的心灵,激起一圈涟漪,一份感动,一份认同与启迪。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以照相机瞬间记录的方式反映新闻事件,也就是说,摄影记者是通过照片上的形象来报道新闻的。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只有善于从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攫取最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才能拍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新闻照片。 新闻摄影同属新闻范畴,与文字报道一样,同样需要具备新闻“五要素”。新闻照片是用图片形式进行报道的一种手段,已成为报纸版面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常有生花妙笔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题材用照片报道要比文字报道效果好得多,它毕竟是以真实的形象,浓郁的现场气氛,真情实感地记录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信服。我在实践中经历的一件事,至今记忆  相似文献   

20.
提倡写视觉新闻,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穆青同志曾说,改革新闻写作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倡写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是借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使之能呈现出典型细节、生动画面和立体感,以达到如临其境.听其言、感其人的现场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