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2.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鉴赏》2005,(9):34-35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4.
错别字趣话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枇琵杷琶不”的是帖此子琵上琶写,了首诗: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诗写不眉急买交一到头匆补给张鹿,匆品有寻他纸耳来补个思:,条到补浪依良给一身荡我久你家子公老道带大,子爷:对“去药,的差本不,铺脾你人…  相似文献   

5.
雷江 《今日中学生》2004,(32):19-20
传说明朝有个知县很喜欢吃枇杷,有人特意买了一筐枇杷去巴结他,事先写了一张礼帖送去:“敬奉琵琶一筐,请笑纳。”知县看了十分奇怪:“本官素来不懂乐器,他为何偏要送我琵琶,而且还送一筐?莫非讥讽本官不知音乐不成?”正要发作,枇杷送到。知县恍然大悟,笑道:“‘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恨当年识字差。”这位知县大人文学修养不到家,本想吟首诗却没下文了。幸好在座的客人为他解了围,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指出了“琵琶”与“枇杷”这一组同音词的区别,客人则进一步嘲笑道:如果琵琶能结果子,那么全城的乐器就要开…  相似文献   

6.
幽默快餐     
称呼一个姓周的称姓陈的为“东翁”。姓陈的不知其意,一天大悟,见到姓周的,称他为“吉先生”。姓周的说:“我不姓吉,姓周。”姓陈的说:“我姓陈,不姓东,你割了我的耳朵,我不能剥你的皮吗?”琵琶一筐有个乡绅为了巴结新任知县,送去一筐枇杷,并附赠帖一张。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祈望笑纳。”知县看了帖子不禁笑道:“枇杷不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座上有位客人又随口续上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弄得那个乡绅十分尴尬。考场旧闻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学生考川大,做几何题时无能为力,便在卷上写打油诗一…  相似文献   

7.
相传明朝时,有一个县官很爱吃枇杷。有人为了巴结他,就特地送出一筐新鲜的枇杷并附了一张纸条:“敬送琵琶一筐,请大人笑纳。”(笑纳是客套话,意思就是请别人接受礼物)岂料县官看了条子勃然大怒,写了四句话:“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箫管是竹制的乐器)显而易见,那个拍马屁的人误将水果“枇杷”写成了乐器“琵琶”。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给朋友送了一筐枇杷,并附言“献上琵琶,敬请笑纳”。朋友一见,觉得可笑,自言自语道:“这琵琶弹奏不出音乐,吃起来倒有滋味。”于是,挥毫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之类的弦乐器如果能结出  相似文献   

9.
明代沈石田收到友人的礼物及信,信中云:“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一看是枇杷。沈随即复信“作谢”:“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友人阅后面红耳热,随即作诗自嘲云:“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10.
枇杷和琵琶     
<正>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他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于是,他从桌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扑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错了两个,"枇杷"被误写成了"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相似文献   

11.
明代画家沈石田有一天收到好友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和一个盒子。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盒子一看,却原来是满盒鲜美的枇杷。在回信中,沈石田幽默地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他的朋友看信后,写一打油诗以自嘲:  相似文献   

12.
看了舞剧《丝路花雨》,英姑反弹琵琶的舞姿楚楚动人,令人经久难忘。为什么呢?因为“反弹琵琶”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创造,给观众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跳舞与写作似乎有某些相通之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迫切需要教给学生这种“反弹琵琶”的技巧。因为反弹琵琶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反弹琵琶”,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呢?我想谈三点意见: 一、在审题立意中培养逆向思维古人云:“意在笔先。”写文章必须先立意,在审题立意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变换立意角度。如学了《愚公移山》,正面立  相似文献   

13.
明代文人沈石田有次收到友人的一盒礼品和一封信,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待打开盒子一看,愿来是枇杷。沈石田失笑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这位友人,交来人带回。诗曰:  相似文献   

14.
妙批错别字     
《中学生天地》2009,(3):60-60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请笑纳。”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哭笑不得之余,回信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意思是:很荣幸地收到您送我的“琵琶”,打开盒子吓了一大跳,这“琵琶”听起来没声音,吃起来倒是挺有味道的。)  相似文献   

15.
《一分试验田》中有这样一句话:“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文中为什么用“颗粒归筐”呢?想想也确有一定的道理。“颗粒归筐”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每颗粮食都收进筐里,不能让一粒浪费。课文用这个词,准确地表现了彭总对每一粒粮食都非常爱惜,打粮时也是非常地细心,对这次试验的态度是认真的。而沿用“颗粒归仓”,则“仓”字不切当时实际——彭总只种了一分田,也显得大词小用,何况彭总更不会同一般的农民一样准备粮仓。课文中改用“颗粒归筐”是准确贴切的。那为什么“筐”字要加引号呢?因为这个词是由“颗粒归仓”演变来的,再说“筐”  相似文献   

16.
例题:“有两筐苹果,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7(10),从甲筐取出5公斤苹果放入乙筐,这时乙筐是甲筐苹果重量的8/9,求甲筐原有苹果多少公斤?”以前讲这样的题,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强调指出题中先后两次出现的“甲筐苹果重量”表示不同的量,因此8/9与7/(10)的单位“1”不同,不能直接相减。再启发学生抓住不变量(两筐苹果总量)这一关键,转化单位“1”,从而列出算式:5÷[1÷(1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这首长诗所描摹的琵琶演奏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如果我们将《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生趣。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曲中含“情”。古人…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驴友公社的BBS上曾出现过这么一个帖子,题目为:“驴子为什么要远行“的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19.
学生:老师,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老师举个例子来说明,请大家认真听.一天,老师上街去买了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同学们吃.结果,当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驴友公社的BBS上曾出现过这么一个帖子,题目为:“驴子为什么要远行“的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