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六哥的《视死如归》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枢掉了1",为了突出王若飞同志与故人英勇斗争、严宁党的机密、不怕栖牲的大无畏的精神,我市徐善俊老师抓住其中的一个"框"字,是这样引导学生仔细推欲的: 师:"招"是什么意思?生:"招"是招供,故人想遇王若飞同志说出党的秘密。师:"枢"字足什么意思? 生:是去掉的意思。师."枢"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挖、徐、抹……师:作者为什么用路枢"而不用挖、擦、抹呢?  相似文献   

3.
蒋静雅 《四川教育》2005,(10):30-30
《卜算子·咏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教学这首词,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受到美的熏陶。【案例】片段一:师:如果让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你会怎么做?生:我想把梅花画下来。生:我要去搜集一些赞美梅花的古诗来读一读。生:我要为梅花写一首诗。生:我要上网查找梅花的图片。生:我要为梅花编一首歌。……师:太好了!那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完成这项作业。(学生欣喜地议论纷纷)片段二:师: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大家完成得怎么样了?(做好了!做好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生:…  相似文献   

4.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5.
〔实录〕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生甲朗读《过故人庄》。生乙朗读《游山西村》。)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老师板书:朗读。)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  相似文献   

6.
古诗虽然意象丰富,意境深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怎样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这个原则呢?我校范如刚老师精心准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l]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林承霞老师执教的《作文片段训练》。林老师匠心独运地挖掘起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起孩子情感的波澜,拨动起孩子生活的琴弦,其精湛的教学技艺,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总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其“导”的魅力所在。春风化雨般地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现将经典之作呈现扉页,以飨同行。师:想知道我姓什么吗?生:姓林。(课前从老师那儿已得知)师:那叫我什么?生:林老师。师:多一个字,怎么说?生:林老师好。师:这节课,老师向大家提三个要求。(1.真话。2.胆子大。3.发言声音大。)犤要求学生说真话…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刚才听见你们琅琅背诵古诗的声音,老师非常高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唐诗。下面我们来猜古诗,好吗?(师做动作,模仿一个母亲在缝补衣裳。)生:《游子吟》,作者是孟郊。(师赞许地点头示意,并板画雨天、行人。)生:《清明》,作者是杜牧。师: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临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生:《示儿》,作者是陆游。师:我们采用什么办法来理解和记忆《忆江南》?生:抓住重点词帮助理解和记忆。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记忆《长歌行》?生:唱一唱。师:对!我们在记忆这些古诗时采用了“做一做”(演示诗中的情景)、“画一画”…  相似文献   

9.
师:你们在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名字叫《锄禾》,谁还能背出来么?(同学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背)。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你们当时学了这首古诗,受到了什么教育? 生:知道了农民伯伯种粮食非常辛苦,粮食得来很不容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劳动。师:说得好。你们在三年级还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千人糕》,谁还记得讲的什么吗?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沉思。老师怕同学们记不完整,便分小组议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古诗情境,入情入境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荷花。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相似文献   

12.
一、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师: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背古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诗的?生:我上一年级就会背古诗了。生:我五岁就会背很多古诗了。生:我三岁开始爷爷就教我背古诗了。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可是光会背还不行,会用吗?生:会。师:那好,老师提供画面,你们来配以恰当的诗句。(教师用课件先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的情景,学生非常踊跃地竞猜诗句。)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那么,有谁会背古文呢?生:我以前背过《论语》。(多数同学沉默)…  相似文献   

13.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王安石.过去,我们学过王安石的诗.还记得吗? 生:三年级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以“还”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理解了全诗,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生:我不明白题目“早发白帝城”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还是早上出发到白帝城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极了,读了古诗也许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由读古诗。)师:你现在认为是从白帝城出发还是到白帝城去呢?生:应该是从白帝城出发,因为诗中写道“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个“还”字中可见他是到千里以外的江陵去,而不是去白帝城。生:我从“辞”也能看出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早晨辞别云霞中的白帝城,“辞”就是…  相似文献   

16.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知识。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呢?下面这个片段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出了说明文的情味儿。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师:还记得学过的古诗吗?谁能朗诵一首呢?(学生朗诵)。师:老师也想朗诵几句,诗中都有一个字出现。请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似文献   

17.
一顺势而导,抓实言语运用 师:同学们,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瑰丽无比的宝库,那么古诗就是这座宝库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生:江雪. 师:课前,同学们完成了预习作业.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古诗. (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出示:径)它读—— 生:jìng. 师: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径"是什么意思? 生:是小路的意思. 师:(出示蓑衣图片)先读好"蓑". (生读) 师:看看图,"蓑"是什么? 生:"蓑"是用茅草和竹叶编成的遮风挡雨的工具. 师:就是以前人们下雨天时穿的避雨工具.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草字头. 师:(出示斗笠图片)先读读"笠",再说说"笠"是什么. 生:是用竹子编的帽子,可戴在头上. 生:因为是竹子编的帽子,所以它是竹字头. 师:读"蓑笠翁"这个词时要注意"翁"的后鼻音."蓑笠翁"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王右军突围     
教学《兰亭集序》,笔者认为不仅要读出"悲"、"痛",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王羲之对生命无限的热爱珍惜之情,解读出作者文章里的清醒、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炽热的爱.我的课堂就有了这样的镜头. 师:同学们都说文章表达了王羲之的悲与痛,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作者由面对美好自然的惬意、欢畅、幸福转瞬即逝转而生痛,道出了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 (师板书:人生易逝之痛惜.)  相似文献   

19.
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调研课上,我听了汪藕花老师执教的《说声"对不起"》(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现摘取精彩片段如下——片段:生1:老师,"支支吾吾"是什么意思?师:你先看课文,当老师问陈刚这是怎么回事时,陈刚回答了吗?生1:他只是说"我——我——",然后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师:对呀!他想回答老师的话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于是,说话就怎样——生1:"吞吞吐吐"的。我明白了,"支支吾吾"就  相似文献   

20.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