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典型的"伪创新"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其一,用频繁的问答代替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为了追求反传统,有的教师来个大转弯,把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一堂课40分钟,教师不停地提问,往往不管提问本身有无必要,一律以问代讲,以避免"满堂灌"之嫌。而且有时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又随口提一连串的问题,结果弄得学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2.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而启发式教学也经历了从"师问生答"到"生问生答"的转变过程。填鸭式教学就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教师只管讲。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那位老先生就是典型的填鸭式,"先生自己也念书",被文中的情景所陶醉,  相似文献   

3.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乖",沿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成了接受者、倾听者。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小手齐齐举起,回答时语言流畅、精彩出奇,令人叫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是一堂精彩的课,而课堂上主宰"问号"的却只有教师,教师问学生答,成了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以下介绍两个案例片段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  相似文献   

6.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张菊英 《广西教育》2014,(45):11-11
正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大力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由于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思考问题,对学生大搞"问题战"。很显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随问题的增多而获得有效开发。相反,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很多学生本来是明白的,结果却被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已逐渐减少,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式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  相似文献   

9.
汤勇  陈香 《快乐阅读》2011,(12):118-119
实施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师的理念更新了,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有的以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传统教学,有的搞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以来,"满堂灌"被大家摒弃之后,随着对对话教学的提倡,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满堂问"的现象。事实上",满堂问"之所以依然大量存在,说明大家针对"满堂问"仅仅是指责有余,所给出的方法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暑假里,我集中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进行了"问"  相似文献   

11.
"学问"一词,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从学会"问"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明了问题意识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现状,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一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课堂纪律是保持了,但是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我们可想而知。提高高中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思维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重要. "善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厚东 《语文天地》2012,(22):41-42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基本告别了讲授式教学,放弃了课堂的"满堂灌",但不少语文课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有的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变化,提问形式太单调,结果学生讨论来讨论去,毫无收获,只能留下竹篮子打水般的无奈。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都会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根据授课内容有效设置课堂提问,如何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以"情"引问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向文本提问。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注重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增强,就越来越想问了。二、以"法"教问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很多人上课的形式从以前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有了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然而,要想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注意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在否定了"满堂灌"之后,人们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曾有人将"满堂问"戏称为"牵羊",大约是与"满堂灌"的"填鸭"相比拟而说的。我在一篇短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满堂问"不比"满堂灌"高明,"牵羊"不比"填鸭"科学。各打五十大板,并没冤枉着谁。   "满堂问"之被批评不在于"问"而在于"满"。从上课伊始直问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备课不备知识、教法 (教法只有一种,就是问 ),只备"问题"。然后欣欣然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18.
审“问”     
"审"即审问,"问"即应用题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对应用题中的问题句进行审问,发现隐含的信息,即"通过问题知道什么",并对问题解决的方向和可能性进行预估和判断,即"对问题进行追问",从而认识到问题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审问问题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审"问"打开了应用题教学的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9.
李红 《教育探索》2004,(12):38-39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问题教学实践中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要 走出这些误区,教师必须增强问题教学的意识,避免问题设计"教材化",问、答主体"教师化",问题教学 "结论化"等倾向,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那教师该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