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政知情权是法治政府的先决条件.行政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在我国刚刚起步,民众对其期待很高.完善行政知情权制度对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效廉洁的法治政府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通过探析中关两国行政知情权制度的异同,认为应从转变政府观念,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建立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来平衡行政知情权与国家利益、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完善我国行政知情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公民享有行政知情权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论述了保障和实现行政知情权在我国的必要性,指出制定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法律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我国行政知情权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人民主权和公民知情权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发展、强化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维护公众的利益。如果信息公开化的程度不足,势必会引起腐败现象的滋生,直接导致广大群众对政府信任的缺失,因此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是构建诚信政府的基本要求和第一要义。近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还不是很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以便构建优质的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4.
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知情权在现代社会属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知情权的满足有赖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尚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转变观念,澄清认识,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5.
行政知情权是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重要内容,是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权利。目前我国理论界大多从行政法、宪法的视角研究探讨行政知情权,对行政知情权的法理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试图从列宁主义公开性理论、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现代行政理论三个方面对行政知情权的正当性进行法理的研究和分析,以此为我国行政知情权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公民要求拥有档案信息知情权的愿望日益迫切,政府信息公开恰恰保障了公民知情权尤其是档案信息知情权的实现。在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应转变思路、更新理念、贴近民众、转变服务内容和方式,承担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促使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开放更好地接轨、确保公民知情权广泛实现进行。  相似文献   

7.
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现公民知情权的角度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并就如何实现公民知情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性质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管理方式和方法亦有所区别。基层政府是连接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政府”、“前沿政府”。基层政府法治建设的推进,不仅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执政党地位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基层政府制定法规范应有法依据并符合上住法,必须对各阶层的利益和各方面的呼声真正予以的“综合考虑”,实行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法治社会不仅需要法治政府,更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配合政府行政的推行。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诚信公民都是法治社会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而对诚信社会、诚信公民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型行政的推进和完善,在这方面,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肩负着异常重大的责任。要建立经常性的、规范性的制度,使基层政府的责任得以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要对各种权利救济途径进行创建、协调和整合.形成更为完备的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立法宗旨在于依法保障公民行使政府信息知情权。但在《条例》的实施过程中,滥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的现象也伴随而生。这种并不以获取政府信息为目的的申请行为给行政机关带来了不合理的负担,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规制。首先亟待解决的便是以什么标准认定滥用以及谁来认定滥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民知情权是公民权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缺乏知情权保护意识,国内立法缺乏、执法不严、司法无依等情况严重。本文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入手,提出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意义所在,笔者通过对资料的认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了自己关于完善公民知情权保护制度的设想。公民知情权是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健全法律制度,还要加强政府在执法方面的力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法律上全面的保护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发达省市的经验模式,而必须根据民族地区行政环境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经济因素、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构成是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必须同民族地区行政环境的整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行政环境的整合开发来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改善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行政道德建设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行政道德体系的需要,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和抵制行政腐败的需要,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将其落实。  相似文献   

13.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如何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履行其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设施的教育引导作用,共筑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入手,就图书馆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推动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保证政令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和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重复建设、应用领域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和基础性工作滞后等问题。因此,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就必须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政务中心在行政审批机制上采用"三集中"的相对集中与多元化创新平衡制约微式改革,一方面使行政审批在物理层面和内部契合的有效集中得到确切落实,另一方面对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质量、提升审批效率、提高审批效能具有积极作用。其诸多创新点不仅对我国今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所帮助,同时也将对我国特色现代化政治民主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老子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行”视为“三宝”。“慈”即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俭”即俭朴、寡欲.反对奢靡,“不敢为天下先”即无为而无不为。“三宝”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廉政建设价值。挖掘“三宝”思想的廉政建设元素.为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科研失信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研行为规范或准则的行为。科研人员必须在研究工作中恪守科研规范、维护科研诚信,这是所有科研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一旦科研人员出现科研失信行为,则相关当事人必须被依法追究责任。科研失信行为处理规则既包括实体规则,也包括程序规则,但程序规则构成科研失信行为处理的核心。虽然我国目前已出台大量有关科研诚信建设和科研失信行为处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规则由于制定主体的多元而存在“同一问题、不同处理”现象,实践中迫于舆论监督压力而出现的“重效率、轻程序”情形也并非鲜见。科研失信行为处理必须加强程序机制建设,做到调查与处理相分离,优化信息公开与保密制度,建立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并通过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完善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方法,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中产生的各项积极作用,并改善和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20.
浅谈校务公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务公开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一定形式,将学校重大政策和涉及学校管理、职工切身利益以及领导干部的廉政等问题向全体教职工公开,校务公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推动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校务公开的基本内容是:凡教代会条例规定的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事项都要公开。在实施校务公开的工作中应把学校教代会作为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