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大学教师是一个集学者、师者和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社会角色,他们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精神向度,即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大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他是一种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的担当者和体现者.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三种精神之间不断交流、不断对话和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师是联接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2.
芮彭年 《中学教育》2003,(11):16-17,39
人文从广义上讲 ,可以包括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的财富的全部 ,但就教师的人文素质来说将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人格成功的前提 ;人文素质的基础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文素质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取决于教师驾驭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能力。人文的本义是创造完美的人性 ,教师的人文素质对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  相似文献   

3.
当代我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异化与传统大学精神的先天性缺失和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不无关系。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永恒性价值观体系,以大学文化为载体,是大学的灵魂与生命力之源。理想的大学精神应当是兼具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兼具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观体系,是适宜当代大学教师理想学术人格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教育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问题。大学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来构建它的人文精神。在文化视野下,培养人文精神还要从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入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大学精神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精神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而在目前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上 ,科学精神、现实主义、迎合取向等上升为主要方面 ,掩盖与遮蔽了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等本来意义上的主要方面。这种实然意义对应然意义的掩盖与遮蔽 ,表明大学精神在当今环境下困境重重。一、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遮蔽人文精神是人类关注自身的一种价值观念。古代中国的《周礼正义》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词句 ,这是人类对人文精神的早期呼唤。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 ,大学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缺失的现状.因此,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现实途径是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之“根”,是大学教育之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内涵建设之驱动力,是大学文化发展之重要使命。而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堪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理分科传统模式造成了人文精神教育的严重滑坡;大学管理泛行政化导致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的严重削弱;市场经济物欲主义泛滥严重冲击了人文精神教育的正当性,冲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而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必须注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营造师生精神家因,解决师生现实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手段感化学生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最富有渗透力的教育影响因素。教师的人文精神富有丰厚的精神内涵,主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慎独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探讨和审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应体现大学实现其基本使命和功能所需的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灵魂;从文化三要素——信仰、知识和德行考察大学功能的发展,指出了大学精神的坚守与演化。在大学及其精神的演变过程中,大学的基本精神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在与中国大学发展的结合中,其具体内涵是:实事求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格修养.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尊重人才,发扬包容精神、牺牲精神以及爱国与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误区,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探索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提出了高校培育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拓展大学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渗透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两者共生互补,任何一种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就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在大学教育中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以及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即现代人文精神应该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受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在经济主义、科学至上、实用主义兴起的时代里,大力宣传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挑战,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就是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精神,就没有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本文研究大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其实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何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人文素养低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文章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充满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无形、全方位、深刻、久远的,甚至终身的,并指出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作用主要从爱心、关怀、理解、宽容,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学高”、“身正”、行为示范以及爱岗、敬业、执着追求这几方面来展现。  相似文献   

16.
本着“逻辑自洽”法则 ,对作为大学精神内核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分层剖析和新的概括 ;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具体内容 ,即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协作精神 ;提出了大学精神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 ,强调了大学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事物的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 ,大学精神不等于大学个性。  相似文献   

17.
人本管理思想与理想的大学精神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特质和灵魂,理想的大学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本管理的方法适合于大学管理,运用人本管理的方法在塑造大学的科研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中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缺失与重构的价值指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校园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总体把握 ,缺乏对管理者和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缺乏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等方面。重构校园文化 ,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完美融合 ,以大学精神之价值体系为指归 ,努力通过总体认识、确定理念 ,培育氛围、教师为主 ,开放合作、和谐发展 ,抓住重点、校长当先 ,高层定位、低层突破 ,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等方法手段 ,把校园文化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大学在促进社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诸多条件都影响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但一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今天,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威胁着大学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弘扬和再造大学人文精神,促进大学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去关注、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人类价值和精神的表现。面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向大学生传播人文精神。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