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负启动效应及其机制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从早期的抑制理论与后来的非抑制理论及其新进展出发,探讨了负启动机制理论研究的发展,以期为加深对负启动效应及其机制的理解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有意遗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机能,随着认知抑制研究的兴起,对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研究的也比较多。在提出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的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认知抑制的发展,即对于儿童和青年个体,有意遗忘的抑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指出了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冷”“热”抑制控制任务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探讨了3~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状况、“冷”“热”抑制控制的年龄发展趋势及其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其次是认知重建,而较少采用被动应付、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幼儿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更少采用发泄策略.3~5岁幼儿的“冷”抑制控制在4岁时有明显的发展,4岁以上儿童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通过率均超过70%.儿童“热”抑制控制的快速发展阶段是5岁,礼物延迟和失望礼物等“热”抑制控制任务对3~5岁幼儿采用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其同伴接纳和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多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关注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热”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单字方式,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有意遗忘的认知抑制能力水平高于差生.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认知抑制能力发展均存在关键期,且优生的关键期早于差生的.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者对抑制这一高级认知功能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在对抑制的概念、类型及研究范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抑制与认知发展、抑制与老化及抑制与异常心理三个方面回顾了抑制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抑制研究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返回抑制——一个不断扩展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咏媛 《文教资料》2006,(12):217-218
返回抑制(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者位置表现出的一种反应滞后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返回抑制的机制及其特性以及个体发展与返回抑制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抑制控制在儿童数学认知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抑制控制能力能很好地预测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抑制控制可以帮助幼儿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刺激或信息以及不适宜的优势反应和自动反应。抑制控制能力的研究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对近二十年国内有意遗忘进行了综述.有意遗忘的编码理论、提取抑制理论、区分抑制理论对有意遗忘产生的机制进行解释.在有意遗忘的发展性研究中发现有意遗忘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来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发展起来.在影响因素方面发现测验方式、测验难度以及测验的材料等都是影响被试测验成绩的因素.另外,随着有意遗忘研究的深入,有意遗忘研究范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错误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以及情绪等的研究中,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创新,促进有意遗忘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9.
双语学习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观双语学习与认知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发现了双语学习对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要受到第二语言水平和任务领域的影响。稍早的研究发现双语学习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和认知的某些方面,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更近期的研究则将视角从静态的智力转向动态的认知功能,并发现双语学习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功能主要是注意控制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优势是跨领域的、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大学生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强迫问卷、情绪调节问卷、认知灵活性问卷对687名大学生展开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强迫症状与认知灵活性及认知重评呈负相关,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与认知灵活性与表达抑制呈现负相关,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2)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强迫总分和认知灵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3.51%和10.07%.结论:大学生强迫症状既可以直接影响认知灵活性,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间接影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性缺陷”是儿童策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文章从影响学习策略的年龄因素、有限认知资源、策略整合能力与抑制能力等策略使用的认知因素、背景知识、条件化知识等策略使用知识基础因素、主体体验及策略训练因素五大方面,分析了儿童产生策略“利用性缺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指导学生抑制习惯性优势反应,讲授策略使用的条件性知识,给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视个体差异等方面防止产生策略“利用性缺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In teaching physics, the history of physics offers fruitful starting points for designing instruction. I introduce here an approach that uses historical cognitive processes to enhance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physics teachers’ knowledge. It applies a method called cognitive-historical approach, introduced to the cognitive sciences by Nersessian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pp. 3–45, 1992). The approach combines the analyses of actual scientific practic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ith the analytical tools and theories of contemporary cognitive sciences in order to produce knowledge of how conceptual structures are constructed and changed in science. Hence, the cognitive-historical analysis indirectly produces knowledge about the human cognition. Here, a way to use the cognitive-historical approach for didactical purposes is introduced. In this application,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are combined with current physics knowledge in order to create a cognitive-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a certain quantity or law for the needs of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A principal aim of developing the approach has been that pre-service physics teachers must know how the physical concepts and laws are or can be formed and justified. As a practical example of the developed approach, a cognitive-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law was produced. For evaluating the uses of the cognitive-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a teaching sequence for pre-service physics teachers was conducted. The initial and final reports of twenty-four studen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a qualitative categorization of students’ justifications of knowledge. The results show a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 the students’ explanations and justifications of how 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law can be formed.  相似文献   

13.
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人们的法律意识,而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首要表现。法律认知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内在的因素和外部的条件。内在的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相信、渴望和需要法律。外部的条件有法律环境和培养、提高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介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与母语之间异同之处的分析和判断,也源自于学习者对目标语输入和自身语言输出中语言现象的关注程度。同时,对目标语语言形式和意义对应关系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学习者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化性特点。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包括对学习者大脑认知机制和心理活动的分析。鉴于人类心理认知活动的复杂性,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5.
幼儿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简要介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麦德尔(Mandler)关于幼儿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当前认知心理学界围绕感知、概念和意识的关系、范畴化是单一过程还是双重过程,以及感知意义分析机制和意象图式等焦点问题,产生的各种探索与纷争,指出不同学科应加强沟通和协作,以深化和丰富人们关于概念起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数理逻辑的产生源于传统逻辑自身的不足。数理逻辑建立以后,其理论及方法对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融入到现代科学各学科之中。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知识处理和智能模拟领域,逻辑学发生认知转向的目的,就是想把数理逻辑与心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帮助解决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出现的复杂的知识推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认知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隐认知的发现和研究打破了仅仅重视外显认知的单一局面,为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认知系统的多重性和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当前的内隐认知研究广泛涉及了感知、记忆、语言理解、规则抽取、动作技能、情感反应等多个方面,揭示出内隐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有研究指出,内隐认知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内隐认知将有助于促进认知效率的提高以及认知发展,并可为外显认知功能受损个体的功能康复带来希望.进一步揭示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联系与促进问题,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本质及促进人类认知发展与认知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Early‐life exposures are critical for later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McCarthy Scales of Children's Abilities (MSCA) were used to assess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700 preschoolers (Mage = 4.2 years), derived from the “Rhea” birth cohort, in Greec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applied on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exposure data. Six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five of them were associated with child cognition. Higher parental social status, preschool attendance and less TV watching, nonsmok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breastfeeding,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 life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of child cognition at 4 years. Increased child birth order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 cognition. Offspring's size at birth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cognitive outcome.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early‐life exposures to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