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微传播,何谓微事件,何谓微时代 微传播是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2.
微博客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具有重要的媒体价值。本文首先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三个方面对微博客的传播形态进行了分析,继而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产品运营几个角度探究了其迅速流行的原因,最后对微博客的传播学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4.
杜永明 《新闻界》2002,(3):36-37
国际传播指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是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1]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以电子传播为主要内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的浪潮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微博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既是传统传播理论传承,也在一些方面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拓展、补充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研究了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并试图从传播理论的呈现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微博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式。在理清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运行规律的同时,寻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共同规律,为城市形象塑造、微博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人际传播的特性出发,以微博客作为案例考察分析,分析微博客媒介的背景、特点、以及微博上的人际传播关系,探讨虚拟人际传播新特征,并总结虚拟人际传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的媒介融合,呈现出全天候、泛传播、社交化的传播特点.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创新型的传播方式逐步代替了传统的媒介运作,使传播格局"焕然一新".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来讲,沿袭传统的运作、表现方式和传播模式已经与新传播形态格格不入;无论从宏观上的整体运营,还是微观的内容创意表现都应探寻新传播形态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现代传播产品的审美创造之前,首先来对本所说的现代传播产品与审美创造作概念上的界定。现代传播产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指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产品:广义上指任何在传播活动中所承载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所探讨的是狭义的传播产品,即大众传播产品。审美创造是人的一种实  相似文献   

11.
正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即河南省。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中原。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根"文化、"中"文化、"农"文化及"商"文化等。影像是继文字、印刷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工具之一,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当前,网络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影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判断。因此,利用影像来传播中原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韩冰 《报刊之友》2014,(3):20-21
隐秘传播,是指传播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传播方式低调,以宣传非主流(亚)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媒介传播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推广使用和发展。同时,网络传播凭借其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赢得了大众更为广泛的青睐。本文将从隐秘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方式在新型媒介的网络中的传播发展变化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传媒》2019,(11):93-96
信息技术时代的全面铺开,媒介传播形成了全新的传媒生态系统和营销机制。受众群体则实现了对"信息"全面自主的选择操控,从而完成了由"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换。以"用户"为核心的发散型传播网络与叠加式、分流性的传播区域建构,让新媒介传播营销不得不选择更细微精准的个性定制推送内容,力求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自主建立更为复杂紧密的联系,通过人际化传播方式,实现营销传播效果的最佳整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赋权并延伸了人的口语传播方式,通过技术语言扩大口语传播影响力.电子传播阶段呈现出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特点,媒介主体的口语传播方式从有稿播音阐述到无稿播音表述的变化.本文以传统媒体在融媒体发展中主持人进行"直播带货"的口语传播演变为背景,分析传统电视直播主持人在"直播带货"中的口语传播方式,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蕾 《东南传播》2012,(1):21-23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由于网络的聚合作用不断滋生出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以"微内容"的传播、线上线下联动的微营销模式因顺应新的媒介环境而备受推崇。腾讯开发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迅速推广结合微营销理念,为微信广告的投放提供了契机。本文结合微信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优势,对微信广告的发展价值和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推进微信广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微新闻"是新时期传播方式发展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传播媒介。"微新闻"是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型化服务形式,具有云传播模式的新闻独特性。具有时效性,但是相应的控制性较差,新闻内容会对社会舆论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微新闻"的传播特性及传播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在网络复杂性基础上讲"微新闻"控制在一定的传播方式之内,实现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微信是由互动而引发的扩散传播,藉由人际传播的链条实现传者身份的变换,同时形成个体对个体传播的"微"渠道,但其传播效果是否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局限?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传统的集中传播方式渐渐地被分散,新兴的微信是否分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9.
自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介"诞生以来,任何一次有关于媒介的技术革新,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媒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被总结为伴随性共生。在这一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与呈现形式都会伴随媒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以媒介的发展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为媒介技术领域内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