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君毅则在晚年撰成了洋洋80万言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把现代新儒家的这一诉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本体论方面,他借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诠释儒家的心性之学,力图证成“道德理性”的本体论地位。在价值观方面,他提出“人生九境”说,阐发儒学现代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风格独异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文化哲学以其阐扬和复兴中国儒家文化的努力而闻名遐迩,这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人。梁漱溟文化哲学思考的主题,是中国的历史出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统一问题,他由此而深深陷入了“现代化”与“儒家人生”的困厄之中。梁漱溟的思想矛盾,最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化之时代大潮中古典中国儒家文化的反应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3.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人作为主体总是需要思考生活的价值及意义。但是人有内在的“小我”与“大我”的矛盾,有两重生命的矛盾。因此,在形成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及意义时,人需要超越这个矛盾,提高道德境界与宇宙境界;需要弘扬哲学精神,超越人生。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则在晚年撰成了洋洋80万言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把现代新儒家的这一诉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本体论方面,他借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诠释儒家的心性之学,力图证成"道德理性"的本体论地位.在价值观方面,他提出"人生九境"说,阐发儒学现代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工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190-197)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价值彰显与精神弘扬,他以道德自我为中心观念,建构了一个庞大的“三向九境”体系,展开了“唯心论的本体——文化论的哲学系统”。牟宗三称他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涵盖于他的哲学的主题──一是“超越的唯心主义”;一是“道德的理想主义”。一、超越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建立儒家心性之学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本论论根据。唐君毅的独到之处是以“合生心为性”作为哲学的运思方式,把生命实体与感通实体合而为一。为此,他进行了多方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7.
简帛《五行》篇实质上是儒家的圣人论,论证圣人何以可能.简帛《五行》篇的结构有其内在关联性,蕴含着儒家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及认识贯通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而能使人转圣的哲学意蕴:第一部分(1~9小节)指出儒家体验生命的五种认识境界,进而表明能五行皆形于内且为一即为圣人;第二部分(10~24小节)就五行的各个生命境界作了深入论述,阐明了“君子集大成”之理;第三部分(25~28小节)进一步表达四知成圣法是儒家成圣的具体实践修法,论证人是可以成圣的.  相似文献   

8.
对人之生命境界的道德设计和理想追求,是儒家人文传统的真精神所在。这一真精神,从孔子提出“孔颜之乐”、宋儒探讨“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到近代梁漱溟倡导“人生真乐”和“理性至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主题就在开掘人之道德生命的价值,由哲学上探讨道德理想和现实人生间的双向转化环节,以求构建真、善、美统一的人生价值型态,自觉地贯穿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谓“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哲学旨趣,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本质时,道家同样是求善的,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2.
就万物的起源、宇宙生成这一传统的哲学命题,安徽大学哲学系钱耕森教授从先秦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体悟、发现、总结出“大道和生学”,打通了“道生”与“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三、宇宙论精义与生命精神方东美在其名篇《哲学三慧》中,“依共命慧,所论列者,据实标明哲学三慧:一曰希腊,二曰欧洲,三曰中国。”对“妙性知化”而“成平等慧”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脉,方氏认为是“老、孔、墨”三者:老显道之妙用,孔演《易》之“元德”,墨申爱之圣情。贯通老墨得中道者厥为孔子。实际上,方氏是把孔子所阐明的“《易》之‘元德’”视为主脉中的主脉。方氏阐发《周易》中“宇宙本体论”的精义,认为主要有四个互相关联的观念融贯汇通。(一)高揭一部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即“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一脉周…  相似文献   

14.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16.
儒家自开创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条成圣的道路,其德行、智慧、治国理想都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展开。先秦儒家的圣人有着接通天人的智慧、人伦完备的德行及以德治世的地位,他们是政治、文化、制度的至高者。但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圣之路却有所不同,孔子生而知之、孟子困而知之、荀子学而知之。三者的成圣之路体现了其对圣人所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体现了社会需要的不同,更加体现出了圣人开始由圣神的个体向平民化的个体发生转向。在这种转变内,我们审视着其转变的根基、目标及意义,以期证实这种平民化的趋向是正确而又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感恩人生     
10月24日 晴 《涅经》云:“人命之不息,过于三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是啊!生命如芥,沧海一粟。人生在浩渺无边的时间长河里只不过是从母体到一个不定点的短线段。我们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学着坦然而对,学着感恩人生。  相似文献   

18.
一定的文学本体论总不免在一定的哲学本体论的笼罩之中;任何概念都有其不可推移的定性。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莫过于儒道两家,二者尖锐对立,却都认可诗言志说,然而儒家之志与道家之志大相径庭,这又是最明显的事实,究其要源,则不得不上溯到各自的哲学本体论去。 儒家之志是一种入世之志。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痛心疾首又执着于人生,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积极进取。不信天命,只靠人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非道德高尚者不能有,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儒家之志又是一种君子之志,所谓“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杀身以成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化复兴建设 ,重要的原则在于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体认和应用定位。今天儒学在现代生活的应用定位 ,可以设想只把它限制在道德修持、人格塑造的人学、社会伦理学说和哲学义理领域。对儒家伦理思想必须进行现代转换和实用性设计 ,实现文化的大众化 ,让“百姓日用而知”。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占据主导位置,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儒家道德文化倡导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井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它主张个体发展和社会追步的有机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在封“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封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信仰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先秦儒家的道德文化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教育价值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