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虚喻探析     
虚喻是以虚构的概念比喻现实中的事物,是一种临时构建的特殊比喻,是不依赖于身体经验。其语用功能是表达特殊感受,突出异常变化及诊断认知盲点。虚喻体现了虚拟思维,其虚实关系是以实铸虚和以虚喻实。  相似文献   

2.
易高胜 《高中生》2012,(1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  相似文献   

3.
虚喻的理据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虚喻,实际上是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特性这一标准划分而来的。虚喻是以情理之类虚性对象去比拟事物之类具体对象的比喻。其理论依据在于:1、虚幻的对象是大量存在的;2、比喻是艺术的联想;3、比喻是比较的一种形式。适合想象力异常丰富者的需要,长于表达灵动跳跃的思想是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博喻是一束奇妙的比喻艺术之花。博喻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多处可见。博喻(又称连喻)是一种比较广博的连续性地运用比喻来对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比喻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博喻既然是设喻广博而又有连续地不间隔地运用比喻的特点,这就必然有一个整体结构和展开方式问题,只有从整体结构上了解它表达和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对博喻有更明确的带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我将博喻的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虚喻     
比喻,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有时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漾、奇幻的意象美。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我们称之为虚喻。  相似文献   

7.
《百喻经》以近百喻喻世,系中古时期浅显易读的佛典名著。其篇章中的“喻”共有148例,所见类比、明喻、隐喻、对喻、借喻、反喻、讽喻七种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古时期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成熟和功用。  相似文献   

8.
易高胜 《高中生》2012,(3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充分发挥喻证法的说理功能,提高它的艺术品位,是写好议论文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如果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说明,反复设喻去描写说明同一个本体,那就是博喻。博喻又叫连比。精辟的博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  相似文献   

10.
一、互喻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即先用喻体比本体,再用本体比喻体,形式“A像B,B像A”这种形式。在古典诗词中,互喻并不少见。如:①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南梁·范云《别诗》)②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荆北雪如梅。(唐·张说《幽州新岁作》)③雪似古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宋·苏轼《江神子》)  相似文献   

11.
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很是广泛。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描述事物不可缺少的修辞手法之一。用得恰当不仅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而且还显得文采斐然,产生一种迷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用一个比喻不足以淋漓尽致地状写人或物,有经验的写作大家往往连连设喻,加以描述。这种连用几个比喻来巧妙地形容同一个描述对象的方法,叫做博喻。当然,对此种修辞现象,论述者并不少见,但,这里试从由明喻、暗喻、借喻等分别组成的博喻,举例谈谈它们恰当运用的妙处。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母语就是极富表现力的。比喻这种辞格的灵活运用,更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知道,一般设喻,都是选用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或熟知可见的事物作喻体,从而使人们对抽象隐晦、虚幻难拟的东西获得印象、理解明白。而一些特殊的比喻,细细品味,却余甘无穷。这里所谓的“虚喻”,形式上与常喻并无不同,区别仅在于取喻的事物往往是不易诉诸形貌、视听的心理、意念或逻辑关系,具有抽  相似文献   

15.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16.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它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相似文献   

17.
滥觞于先秦,兴起于魏晋的象喻批评,是文学批评家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和阐释批评对象的内在意蕴或整体风格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它的取象作喻类型丰富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四:人化之喻;自然物象之喻;禅喻和典喻。象喻批评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晓耕 《学语文》2014,(1):66-66
正甲乙两事物具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如:(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灯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  相似文献   

19.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  相似文献   

20.
奇喻、怪喻,自然也是比喻。构成比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一是喻体。本体是眼前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要加以说明的事物;喻体是脑子里所想到的,是用来说明本体的事物。喻体必须是一般人都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