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二题     
"妾自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解杜甫的著名诗篇《新婚别》,描写"安史之乱"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他用了一个典型事例——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相似文献   

2.
郭冰 《今日中学生》2012,(16):22-23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  相似文献   

3.
郭冰 《初中生辅导》2012,(35):33-34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音这无形的东西,想保存它,很久以来人们真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5.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织机的声音,一种解释是叹息的声音,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先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单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头两句,似乎可说是织机的声音。可是,紧接着读三、四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指出是木兰在叹息。如果“唧唧复唧唧”是织机的声音,那为什么“不闻机杼”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6.
我们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请您允许我给您讲讲我们家族的一段故事。故事从太奶奶讲起。太奶奶年轻的时候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巧手姑娘。她最拿手的是织布。太奶奶织布织得很苦。她几乎要每日每夜不停的织,因为全家的零花钱都指望着她的织布机。唧唧复唧唧的单调声音几乎  相似文献   

7.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一曲哀词,见证了一段世间亘古不变的誓言,纵天上人间,难负深情. 仲卿情真意切,日月共鉴,愿与妻"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兰芝情意无限, "感君区区怀","结誓不离别".无奈其家逼之,惜得有情人,徒有"怅然遥相望".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胡澜 《大学生》2012,(Z2):58-60
大盘点又到了北风那个吹的年底,不织个围脖怎度过这漫漫冬日?幸运的是纵观2011年,同学们手中的"围脖"织得是风生水起哇。为了表达对辛勤"织围脖"的同学们的敬意,特此表彰一批最热门、最有爱、最受关注的微博和人物。亲,你榜上有名吗?  相似文献   

10.
新见墓志记载了平民马氏为妾的婚姻背景和官僚纳幼妾的一种方式。40年中马氏于多妾家庭中所表现的恭顺规矩谨执妾礼的卑贱相,显示了官妾痛受充满矛盾的生活所困扰。无助苦闷中年辞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范纯礼为祖的三代世系发现了范氏家谱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宋代家谱"不书妾"原则的弊病。中古墓志多楷书,此志以罕见的小篆体书写,王寿卿的书法作品代表了北宋晚期篆书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对“相”字的读音和意义 ,列举了八个例句对其进行强化区别训练。其中的第七句是“朱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此例句中“朱文子”实乃“季文子”之误。据《左传·襄公五年》载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 ,引用此例告诫子孙亦是“季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以为忠”。该例句将“季文子”误为“朱文子” ,给古文知识本不丰富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也许除季文子之外 ,还有一个类似的朱文子吧 !…  相似文献   

12.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章语"唧唧"释义众说纷纭,旧解多为机杼声或虫鸣声,文章对此两种观点进行辩驳,并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分析探究,认为"唧唧"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才与"唧唧"一词在同时代诗歌中的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13.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如果问谁会背《木兰诗》,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问题。可这流传千年的乐府当年是怎么吟唱的?由于声音无法保存,这成了永远的谜。图形可以保存形象,人们通过远古的石刻、绘画等,可以依稀判断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对于声音这无形的东西,想保存它,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把划线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一、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  相似文献   

1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6.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17.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初读张籍的这首《节妇吟》,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一定会为“恨不相逢未嫁时”玩味良久。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优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木兰的考证,至今众说纷纭,甚至连诗中个别语句,课本编者的注释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个别语句试作如下分析。一、"唧唧复唧唧"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历年来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资料,对"唧唧"一词有下面三种不同的注释:"虫鸣声"、"叹息声"、"织机声"。虽然这三种注释,前人皆有所阐发,但由于古今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在今天的教学中,究竟以哪种注释较为妥当,这是值得研究的。"唧唧"这一象声词作"虫鸣声",根据生活见闻,只能表示"蟋蟀"  相似文献   

19.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引自张籍诗全集382-16) 《节妇吟》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歌。初读这首诗,一位可爱可亲、可钦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的年轻节妇形象跃然纸上。她,一个有夫之妇,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地拒绝他人求爱,  相似文献   

20.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解作“织布声”,诗的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紧密相应,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木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天天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不闻机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