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不超过病理极限情况下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能力,是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赋予生理学说的一项更难的任务。运动医学只能在不造成任何运动员过度衰竭和不损害健康的条件下来提高成绩。因此,确定个人运动成绩极限和最大负荷量的偿试,确会带来许多问题。决定负荷的准则,不会是“超量恢复”原理的简单使用能够奏效的。忆之当初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在向竞技化武术转型的过程中,长期性、高强度、大负荷单调的演练给武术形体技术上带来提高的同时,运动性心理疲劳亦日益突显。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阐述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出现的必然性,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东西方实证研究,提出"禅悟"即冥想训练对恢复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是可行的,是一种简单可操作的心理恢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张菊红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6):54-56,65
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损伤后,如何尽快恢复自信心,重返赛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自信心恢复的因素及怎样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自信心恢复训练,作了概括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中目标取向和社会支持是影响运动员自信心恢复的主要因素.倾向于任务取向的运动员,对自信心评价水平较高,具有高社会支持感的运动员更易于自信心的恢复.因此在恢复期,确立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的的康复目标,营造充满温暖、关爱的心理环境,对促进运动员自信心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根据武术运动员运动训练、竞赛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恢复手段,包括武术运动员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以期为完善武术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增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竞技运动恢复理论新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越莉 《体育学刊》2004,11(1):121-123
结合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的特点,提出现代竞技运动恢复的理论基础、恢复原则和恢复方法,以树立“多维立体”的恢复观。  相似文献   

6.
李明 《中华武术》2009,(5):53-55
所谓恢复是使用合理的恢复方法与手段,加速消除运动员体能与精神上的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恢复并不是在运动结束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再合成,恢复就已经开始了。恢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但是在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的表现是能源物质逐步减少。而只有当运动结束后,剧烈的消耗停止了,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人体机能才逐步得到完全恢复。而恢复的快慢与所采用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恢复是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张斌  许水生 《冰雪运动》2008,30(3):15-18
速度滑冰是体能主导类竞技项目,训练负荷往往接近人体生理极限,产生运动疲劳是一种必然现象,不及时消除会形成过度训练,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及时进行必要的恢复训练和心理调整并补充能量和营养,对体能的恢复和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及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速滑运动员运动疲劳的产生,认为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是主要原因,提出采取运动性手段、物理性手段、中药补剂、合理营养膳食和强力营养补剂心,以及采取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意念放松法等心理训练方法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过度训练的致因及其恢复的手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了运动训练中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的特点,从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提出过度训练恢复的恢复手段与方法,以树立多维立体的恢复观。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实践,阐述了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禾及其对提高训练成绩的影响,以便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对疲劳与恢复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  相似文献   

10.
钟丹 《体育世界》2010,(12):95-96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武术项目在运动训练竞赛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疲劳的手段,以期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比赛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多维竞技时代,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精湛的技战术水平和上佳的心理状态,更需要运动员具备坚韧的意志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对于冰球、冰壶等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过硬的战斗意志力以及善于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成为每一个运动队面对强大对手时克敌制胜的不可或缺的法宝之一。对“亮剑”精神在竞技体育中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总结出强化运动员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运动员文化智力水平,将“亮剑”精神渗透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之中,注重教练员的言传身教,感染、激发运动员比赛士气以及营造良好氛围,创建和谐、健康运动队环境等培养运动员“亮剑”精神的途径和手段,以保证运动员竞技水平在竞赛中得以充分甚至超常的发挥,对夺取比赛的胜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心理训练是现代射击运动训练理论密不可分的整体体系,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射击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依据心理训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多年在省射击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分析心理训练与射击运动项目的密切关系,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大赛中发挥最佳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低流动性、封闭性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不鼓励竞争思想,体育竞技理念也受到压制。而高流动性、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则倡导社会竞争思想,在体育领域中也鼓励竞争理念。研究发现,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竞争逻辑的折射与延伸。体育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但竞技体育在给人们带来刺激与快乐的同时,也造成人们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冬季项目运动队的现代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竞技体育要在真正意义上跻身世界前列,优秀运动队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急待解决的问题,冬季项目运动队更需要加快现代化管理的步伐。我国冬季项目运动队的现代化管理应从建设和谐运动队抓起,实行人本管理、人性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管理、信息化管理和整体效益管理,以运动员为中心进行主体积极性调动管理,并注重观念、能力、情绪、环境、社会学因素的影响;加强运动队文化建设,培育团队精神,营造团队文化,使之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围绕其体育发展目标达到德、智、美、劳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培养运动员过硬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保障科学化训练、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员的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从社会文化层面探究体育人格美世界的特征、规律及其文化征象。论述了体育“明争”的外向型、创新文化特征 ;体育的人格美世界是“自然野性”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体育人格的内在驱力是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 ;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则是产生人格的外在驱力。  相似文献   

17.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从恢复糖原储备、修复肌肉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改善氧化应激几方面对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学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帮助运动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体育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代体育发展中,由于过度竞争和商业化、功利主义的追求、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使得现代体育在发展中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形成了一种扭曲现代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而“以人为本”则是体育的本质要求,人文精神应回归现代体育。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女排世界杯的强势夺冠,女排精神被国家与人民大力推崇与表扬。在我国妇女体育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依然能够位列世界之巅,离不开女排队员们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促进我国妇女体育发展,应积极了解女排精神,推广女排精神。本文研究表明:女排精神促进妇女竞赛队伍团队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妇女竞赛团体竞赛成绩的提高;女排精神促进妇女运动员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提高妇女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女排精神促进妇女传统体育观的改变,扩大妇女体育群体;女排精神促进国家对妇女体育的重视;女排精神促进媒体对妇女体育的宣传力度和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