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其对人的影响来实现。因此,揭示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内部机制对于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陈丽萍 《文化学刊》2010,(1):106-109
言语交际的社会性决定了言语交际总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言语交际的文化背景就是社会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制约着言语交际的表达,从民族、地域、时代、社会心理等几个因素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从而有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当代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壮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与壮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壮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一种自我完善;其次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最后在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创新,使文化开发和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诸葛金斐 《职业圈》2013,(3):134-136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作伟  魏长君  高伟 《职业圈》2014,(30):19-19
如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不断交流,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本文通过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阶段性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就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创建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行为道德准则、艺术等。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民族内部和外部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态势也在不断变化,但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所涉及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都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呈现方式展开计划分析,能够发现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存在缺乏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清晰认识,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等问题。为此,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新型传播路径和文化呈现方式,在具体发展中实现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在实践中增强文化的效应是值得被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11.
乔志猛 《职业圈》2011,(36):17-18
一、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首先体现为它促使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企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特殊表现。我们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既是一个经济细胞,又是一个社会单位,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三多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提出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节日宣传平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深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加强节日文化教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隐语行话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伦 《文化学刊》2011,(2):150-153
隐语行话是民族共同语的社会变体,它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民族文化是隐语行话赖以生成繁衍的厚实底座,隐语行话是了解民族文化的特殊窗口。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生成繁衍的隐语行话,无论其表层结构或深层内涵,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6):127-127
陈洁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9日撰文指出,过去,我们常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争论,提倡兼容并包者有之,视西方节日为洪水猛兽者有之。其实,过中国节还是洋节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哪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意蕴,并通过节日这种民俗方式将其传递,而现在,这种节日的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传统节日虽有所恢复,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年轻人热衷于洋节,却很少关心其文化背景——节日日趋浮浅化、商业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过什么节,而是怎么过节。端午节不光吃粽子,也说说伍子胥的家世,吟两行屈原的《天问》和《国殇》,这才是真正的过节,这才是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彭定安先生在《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4期《国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撰文指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都仰赖于其民族每个时代的精英文化层通过刻苦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而又发挥睿智,努力从事文化创造,推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当然,他们的这种工作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全民族的集体社会实践,汲取全民族普通群众的智能与创造,加工、提炼而有所成。前者是源,后者为流。源流结合,相得益彰,乃有民族文化的辉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越两国比邻而居,不管是在民族主体还是文化风俗上,均有相似之处。学术界虽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目前对关于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探究还不够充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苗族、瑶族、骆越等族群的部分人民迁徙到中南半岛后,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之后形成了越南民族。所以,研究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时离不开对“中越跨境民族”的研究,因其特殊的组成形式对越南民族文学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0,(4):100-100
杨建义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面貌会发生相应的嬗变,但某种精神却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来,形成民族精神或民族性格,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影响着对民族文化具有天然认同的每一个个体,  相似文献   

19.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4,(6):132-135
乡村集市是乡村社会定期聚集进行产品交换和交易的市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乡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一方面有其经济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展演乡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1,(5):123-127
融合发展模式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从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的一种手段。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指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我国的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发展依赖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融合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