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与英语之巨大差别,在于其负载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语言与文化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连体婴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通过语言符号接收信息,必然要在两种不同文化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来回转换,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语阅读。一些中国人认为是不言而喻者,对英语为母语者则感到难以理解,反之亦然。二者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存在着极大的阅读思维差异。  相似文献   

2.
必然(节选)     
<正>对于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人们至多只能改变其程度深浅或加快、推迟其发生,却不能避免它的到来。试图避免这种必然是不切实际的。大至社会进步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小至一个人的生命走向衰老和死亡都是如此。性情急躁者必然鲁莽,心胸狭隘者必然嫉妒,骄傲者必然有所退步,行恶者必然遭致惩罚。如果不想有后面的果,则需改善和杜绝前面的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可柔可刚,合道之常。”这句话的大意是:善于作统帅的人,他在刚强时不可摧折,在柔韧时不可屈服,所以,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只有柔韧而无刚强,其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刚强而无柔韧,战斗力也必然会丧失殆尽;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帅之道,才是上策。在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刚柔相济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取成功于险峻的功能,它既是一个军事生活  相似文献   

4.
王菁 《考试周刊》2014,(67):17-18
说话人在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时必然要体现某种交际意图,拒绝话语行为就是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实现"拒绝"的交际意图。本文从对拒绝话语行为的分类入手,以直接拒绝话语行为为主,对拒绝话语行为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潮流 卓越的理论先躯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人就必然以人际关系的方式而实现其生活的现实属性;也就必然以协调人际关系的程度而决定其社会角色的负荷蕴涵。 若要将人进行定位分析,纳入系统论的眼界,人是自然这个多层次等级结构中的配位分界系统。从起源看,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从活动看,他是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就其有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感恩”这个话题,令人浮想联翩。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是知恩者对播恩者的感情回报。值得感恩的,必然也是美的。以一颗感谢恩情之心,去发现、体验并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心灵必将得到净化,文章必然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投水而死,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形成屈原悲剧命运的,自然不是偶然的因素;屈原的不幸,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
"宅若久时天然呆,呆到深处自然萌"。搞计算机的容易沉迷于由CPU执行的,装载在内存中的虚拟世界。上进者表现在废寝忘食地搞程序,而陪伴他通宵的室友,可能在为了虚拟世界里的一颗宝石而抓耳挠腮。事实上两种行为都可以纳入为"宅",而宅若久时必然造就了IT人的呆呆的气质。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可爱(可冷  相似文献   

10.
生活初体验     
正炫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当人在炫耀什么的时候,他炫耀的,恰恰是他没有的,或是缺少的。举例来说,当有人在炫耀他的财富时,这人的财富往往并不多,或不够多。若是够多,他便不必炫耀了,因为已经尽人皆知。当有人在炫耀他的学问时,情形也一样,他或是没有学问,或是学问不够好。若是他学问真够好,他必然知道炫耀没有什么用处,而且有学问的人,必然不屑为之。这是一个矛盾,要炫耀你真有的,然而,真有了的,又必然不会炫耀。所以,在社会上,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常说: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的产物。类似的说法还有:“时势比人强”、“时势造英雄”。如果社会是“产物者”,如果社会有那么强、有那么大能耐,为何还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社会化?社会已经那么强,无需教育,人也岂不是必然会社会化吗?如果时势那样强,教育能有多少作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然关注人(学生)的生命、智慧和生活幸福,这样生命—智慧—幸福就成为了教育生活的一个基本链条。因此,教师应该是人(学生)生命的警醒者、智慧的开启者、幸福生活的促引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喻体给人带来的联想往往不一定相同。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比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么必然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改动;要是忠于原文,那么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明白比喻的含意。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具体实例,试图归纳总结翻译比喻时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问题缘起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一位教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在品读结束时,教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就像文中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相似文献   

15.
轻松一刻     
瞌睡者牧师非常生气,因为总有一个人在他说教时打瞌睡.一个星期天,正当坐在前排的那个人又在瞌睡时,牧师决定要好好教育他一下,让他不要再在布道时睡觉.于是他低声对信徒们说:“想去天堂的人,都请站起来吧.”所有  相似文献   

16.
做数学题时要注意发现题目本身所蕴含的规律,然后从规律入手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解题实践当中,有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从寻找规律入手,解决起来反而会既费时又费力,甚至难以得出正确结论.题目:(期末试题)100个人排成一列,从1到100报数,报出奇数者出列报出偶数者留下,剩下的人再第二次报数,报出奇数者再出列报出偶数者再留下,依此反复,直到最后剩下一个人.问:这最后剩下的一个人在第一次报数时报的是()  相似文献   

17.
[案例 ]语文课上 ,授者一如既往般自信 ,抑扬顿挫 ,神采飞扬。“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偶然中蕴含了必然 ,失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这一偶然源于人物贪慕虚荣 ,追求享乐的思想基础……”听者表情严肃 ,授者窃喜 ,不失时机地送上惊人之语 :“虚荣使女子堕落。”以求强化之效。有人颔首 ,有人窃议。教学按章步入“自由质疑”篇 ,沉默有间。女生甲 :“女孩穿得漂亮些不好吗 ?”男生甲 :“人应该适应环境 ,不要追求力所不及的事物 ,‘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女生乙 :“贪慕虚荣的人会勇敢地承担那笔可怕的债务吗 ?”男生乙 :“贪慕虚荣并不意味人…  相似文献   

18.
本辖区去年五年级学年统考时出现了以下一道选择题: ( )是方程:①x—5;②x+a=a+x;③x/3=4。我班72人,其中69人选了②和③,1人只选③,2人只选②。同年级其他各班选②或③者不等。阅卷时,对是否选②产生了争议,结果以只选③者为定  相似文献   

19.
笑笑屋     
笑笑屋主人好心提醒:请入笑笑屋者带好针和线,以备笑破肚皮时用。  相似文献   

20.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新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情感态度对一个人所要从事事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很好的利用这一客观规律,努力培养出学生对应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有非常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在学习知识上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