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档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笔者在分析我国档案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档案学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成效显著,但是,仍然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建设质量低、资源利用交互性不强、师生参与度不够、资源库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档案学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笔者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经验,分析了当前档案学专业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和现实实用效果,指出了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于档案学专业教学的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专业教学资源的校本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资源内容体系不完整、资源欠丰富、建设主体性不突出、资源模式不完善诸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才能达到保证其建设质量、推动档案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2002-2011年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网络引文的实证分析,得出网络信息资源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利用程度仍将继续提高、静态类网络引文的可访问性高于动态类网络引文、我国档案学者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分布在.edu域名的网络引文的可访问性相对较差等相关结论,并印证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存档以及建立网络档案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档案网络教学资源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也是今后档案教育所依赖的重要教学资源。本文以《文书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分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对当前我国档案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探究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共被引网络,可以为优化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的内部结构提供一定指导,从而促进知识交流和学科发展。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1997—2016年的引文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档案学学术群体的共被引网络,并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网络特性,得出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已具备一定规模、共被引网络连通性好、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分布等结论,并提出充分实现高影响力学者的关键作用和价值、加强次级团体与其他学者的联系、重视档案实践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推进我国档案学研究方向的深化和细化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斌  杨文 《图书情报知识》2020,(3):28-40,62
[目的/意义]梳理和分析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为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档案实践工作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洞见与支持。[研究设计/方法]以我国档案学领域2015—2019年间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上刊载的所有论文、出台的重要政策、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立项的国家课题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此得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并对其进行阐释和说明。[结论/发现]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包括:档案学研究、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新一代数字和网络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非遗档案管理、档案职业、档案与记忆、数字人文与档案、档案治理、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价值]梳理和分析了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LISA数据库构造了国外档案学研究主题的关联网络,并使用复杂网络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小世界、无标度等网络特征所反映出的国外档案学研究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国外档案学的研究现状,为我国档案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档案学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3个方面对我国档案学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即从档案学方法论的价值的角度看档案学方法论学科的建设 ,从档案学方法论的结构看档案学方法论系统的整体功能 ,从档案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看我国档案学方法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认真回顾我国五十年来档案学理论建设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档案学建设是十分有意义的。应该说我国的档案学理论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基本上适应了我国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但从世界档案学理论的角度看还存在些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在新世纪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全面推动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再论网络档案学及其学科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网络档案学研究现状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出网络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且从战略、理论、实践三个视角分析如何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的实践路径,明确指出构建网络档案学是网络环境下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以35所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高校与其专业授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半结构式问卷调查,辅助以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在深入探究当下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师视角分析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结果显示,档案学专业授课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困境聚焦在实践动力、把握自信和执行经验三个层面,对此,需要从动力支持、多方共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档案学人才培养面临着缺少新科技支持、创新性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模式单一的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学院校应改革课程设置,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完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力量,指导学生发挥更大的创新潜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档案学人才的培养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学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1979-2018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合作网络与核心合作网络两个层次对我国档案学领域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档案学领域研究机构整体合作网络密度有待提升,核心机构网络连通性较好,但核心机构合作的多样性有待加强;区域机构合作特征较为突出,“强强合作”合作现象较为明显,人才结构层次发展较为完整的地区机构合作较频繁,但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的中文成果较少。  相似文献   

16.
把档案学放到一个历史过程中去研究其沿革与发展,是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回顾我国档案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档案学理论研究界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档案学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大力倡导档案学创新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档案学。  相似文献   

17.
陈勇  王瀚 《档案管理》2020,(3):112-114
档案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按照高质量的要求,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实现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档案学专业建设,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再论网络档案学及其学科构建倪代川、戚颖在《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5期撰文,系统分析了网络档案学的现状,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出网络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战略、理论、实践三个视角,探析如何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的路径,明确指出,构建网络档案学是网络环境下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认为:就网络档案学研究现状来说,目前,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人员广泛,研究热点不断,研究环境成熟.这些无疑为网络档案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开展网络档案学研究,需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认真分析网络档案学的概念整合功能与系统效应;二是从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网络档案学各类研究对象、研究领域问题.要构建网络档案学学科,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战略上提出分支学科的构建,这需要教育主管机关或者教育执行机构以及档案行业协会等机构为之提供舆论和政策支持;二是从理论上分析学科构建的要义;三是从实践上提出学科构建的策略,包括:组织学者队伍,编写专业教材;研究学科对象,明晰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调查梳理面向网络空间的计算档案学研究成果,旨在明确计算档案学的发展场景与方向。文章对计算档案学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目前面向网络空间的计算档案学研究在面向网络空间的档案馆拓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文件管理变革、融合于网络空间的档案理论与方法重构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随之,结合网络空间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际,文章提出计算档案学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拓展:网络空间可解析为怎样的档案管理场景、计算档案学面向网络空间的扩展建设方向及其内容是什么、面向网络空间的计算档案学如何应用于实践活动、立足中国本土的计算档案学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0.
档案学文献目录建设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可以从各种期刊目录、目录性书籍以及网络数据库等系统中查找档案学文献.但是这种现状有种种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档案学文献系统.吸纳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丰富目录类别,同时加强专题目录建设.努力做好档案学的口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