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由于两党间对合作的分歧,使国共两党从合作开始就产生了不少争端,这一争端既影响了国民党内的团结,也使共产党内部产生了矛盾和分歧.为解决这些争端,1924年8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在鲍罗廷建议下,拟定成立"国际联络委员会",围绕"国际联络委员会"的成立与否,中共中央与鲍罗廷及其影响下的中共广州区委发生了严重分歧,陈独秀还多次致信共产国际,状告鲍罗廷,最后共产国际不得不进行调解,以暂时平息分歧.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日寇铁蹄所至,山河破碎,尸横遍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伟大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开展了一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  相似文献   

3.
<正>1937年8月13日,日军继卢沟桥事变之后,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声势浩大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成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外侮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华民族历经八年抗战,终于在绝境中浴火重生。上海市档案馆藏有一大批抗战档案,其中绝大部分内容与两次淞沪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有关。这些档案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展示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201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战争后方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众动员和抗战服务工作.在湖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国立师范学院档案全宗中,就有诸多反映当时国师人为协助抗战而开展一系列后方服务活动的档案.  相似文献   

5.
今年12月12日,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76周年。76年前的那场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局面。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善后工作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经常往来于国共两党间充当和平信使的人,他叫李文密。  相似文献   

6.
进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次跨国界受降.然而就在这次受降活动中,中国和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为盟国接受日军投降的最高统帅,并同时下达了第1号总命令,对同盟国各自的受降区域...  相似文献   

7.
封小平 《浙江档案》2004,(11):30-30
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日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提起抗战,就不得不使人们想起"西安事变",想起张学良将军.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他写给部下何柱国的两封信.阅后沉思,感怀良久.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西安事变"是他短暂政治生涯中最高尚的一刻.他用非常手段和自我牺牲精神促成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和解,为发动抗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李波  林闯 《兰台世界》2013,(16):120-121
<正>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危机,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在敌后积极配合,有力牵制了日军大批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抗  相似文献   

9.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38年9月由长沙迁来重庆时,正值抗战初期,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尚能合作。随着抗战的深入开展,国民党一味制造摩擦,《中央日报》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发行的机关报《新华口报》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从1939年到1943年的四年期间,《中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华北地区,企图用武力霸占全中国,这样,更进一步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中日矛盾变成特别尖锐的矛盾,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巨大压力,使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主张和政策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肘期。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的大溃退,使广大国土沦丧敌手,国民党政权偏居西  相似文献   

11.
贾作璋 《兰台世界》2012,(19):40-41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爆发及最终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的主角张学良和于学忠是两位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12.
刘坤 《中国档案》2024,(2):20-21
<正>1924年1月,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百年虽已过去,但仍然值得回顾和思考这段历史。领导革命的国共两党呼唤合作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画卷,有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史的洪流,时而迂回旋转,蓄势不前,  相似文献   

13.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一封肖劲光同志于1937年8月23日写给原张学良部下何柱国军长的信.穿越六十八年的漫漫时光,再次展阅这封信,不但勾起人们对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情况的回忆,而且也让我们铭记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懂得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了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局面。但蒋介石1927年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断送了大好革命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此后,国共两党“围剿”与“反围剿”的战火不断。“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共再度合作的时机逐渐形成,宋庆龄在这一历史际遇中,发挥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日抗战采持久战战略上,国共两党领导人与中国其他有远见的人士取得了共识.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申述中国政府对处理卢沟桥事变的基本立场与外交政策.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国防联席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的抗战国策和“持久消耗战略”,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淞沪会战后,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云南儿郎被整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0军(以下简称“60军”)远赴千里之外参加抗战.是时,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保卫民族的独立自由,60名妇女组成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随60军服务.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征抗敌的英勇壮举,在台儿庄大战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张跃山 《兰台世界》2006,(19):60-61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两次与国民党的成功合作,在东北却只有一次,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次合作中,国共两党人士携手,在民主思想宣传、建立国民党组织、发展国民党员、开展反帝斗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各地建立省、市、县党部,发展国民党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达成的协议。当时,国民党势力主要在南方各省,在东北尚无国民党组织。为此,孙中山任命李大钊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全权负责北方各省市党部的筹建。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孙中山,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1923年11月,中共召开三届一次执委会,…  相似文献   

18.
梁颖涛  尹力 《青年记者》2017,(9):103-104
《新华日报》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次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鉴于桂林“成为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①为了使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桂林并辐射全广西,更好地指导抗战斗争,1938年12月初,《新华日报》在桂林设立分馆,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该报的涉桂军事报道,不仅有较高的频率和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摒除不同政见、不同流派,结成文艺抗日统一战线。在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旗帜下,文艺大众化成为文艺界的共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艺大众化探索形成轰轰烈烈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国民党"文化备战"、"精神国防"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提出的文艺为抗战服务、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和提倡文艺民族形式,大大推动了文艺大众化的发展,为鼓舞民众坚持抗战,激发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和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救亡中的抗战文艺,把文艺大众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顶点,同时也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创作民间文艺的热情,形成前所未有的大众文艺。  相似文献   

20.
60年,一个甲子,国共两党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对于全球华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历史性事件。在海峡两岸关系高度敏感时期,国共两党间的这次握手,使得期盼和平,企盼安宁的两岸人民看到了一缕曙光。"这是两岸政党交流最高形式的一种表现,是近60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国民党新闻发言人张荣恭接受本刊专访时,这样评价连战的这次访问。华人社会甚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国共两党如果处理得好,胡连会或可成为两岸关系历史发展最关键的一幕,它有机会为两岸关系的架构提出一种创新思维,也可以为两岸民众重新正确的认识对方,排除长久以来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