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完整记录,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民国文献的基本内涵为基础,进而提出抗战文献的基本内涵;以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馆藏抗战文献为基础,进而对国内和海外抗战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2.
浅议抗战档案在抗日专题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档案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照片等原始档案资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原始面貌,是抗战展览的珍贵实物。文章从抗战档案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谈起,结合新四军纪念馆的展览工作,对抗战档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将抗战档案中延伸出来的抗战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4.
以新影厂和央视的抗战纪录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叙述的视角辨识其在不同时期开展抗战历史叙述时的主题、内容及风格的变化。研究发现,政经、史学观念和制播方式的变迁促使抗战纪录片历史叙述的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从而重构抗战历史的集体记忆。而新媒体时代抗战纪录片制作和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以视觉再现的方式赋权于社会民众参与到抗战历史的叙述、集体记忆和相关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吴继金 《兰台世界》2016,(1):126-127
抗战时期,广大爱国画家纷纷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抗战服务。其中,许多画家在国内外举办了一系列的募捐画展,既宣传了抗战,又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援了抗战事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民族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馆以抗战文艺为主题,举办了"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该系列展由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五个展览组成,再现了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学艺术为武器,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励广大民众参加抗战的轰轰烈烈的抗战文艺  相似文献   

7.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桂林,抗战时以文化人云集,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而在全国抗战阵营以至于海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抗日救亡“文化城”。郭沫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建设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11.
唐伯友 《图书馆界》2011,(6):68-71,77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为深度开发与利用抗战文献,该文拟以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为对象,仔细调查,翔实统计,并分别从其发行形式、时间、涉及内容以及地域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估,试图为全面调查统计与分析评估抗战文献做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刘菁 《东南传播》2016,(9):134-137
抗日战争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性抗争事件,战争给这一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加上了规范和制约。在这一伟大时期,作为地位特殊又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新华日报》,承担了抗战舆论动员的使命,为抗战胜利这一宏伟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抗战中的腐败问题凸出,积弊重重,亟待加以规范和纠正。本文以反对腐败这个主题为基准点,采用宏观概述与点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并佐之以统计图表,较为详细地分析《新华日报》抗战反腐宣传特点、价值及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有90周年,回望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是瑰丽篇章之一。而浙江出版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出版了大量革命和进步书刊,为区域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所建立的卓越功勋,凸显了出版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书写,以昭示后人。  相似文献   

14.
陈媛媛 《青年记者》2022,(3):105-106
抗战时期,爱国报人邹韬奋面向整体文化素质有限的普通民众积极开展情感动员.在报刊宣传实践中,为唤起民族主义情感,坚定民众团结抗战的决心,他采取了以"惨"唤情、以"恨"聚情、以"史"诉情的情感动员策略积极调动民众的抗战决心与士气.事实证明,其情感动员确实对民众的认知、行动与心态产生了实际的功效,助力了中国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以李敷仁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人士在陕西创办了以普通工农群众为阅读对象的《老百姓》报,在全面抗战的旗帜下,《老百姓》报的创立及发展不仅有力地动员了民众,支持了抗战,而且也成为报纸通俗化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6.
<正>1931—1937年,以书写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抗战诗歌大量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并与反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新潮流,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抗战文学时代。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诗歌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游离于社会生活的倾向,踏上了激励抗战、鼓舞民众的新现实主义之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尹晓雯 《今传媒》2013,(6):75-76
2012年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表现为演员年轻化、偶像化,剧情融谍战、动作、偶像剧等剧种特点于一体,引起广泛热议。本文首先厘清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几种常见类型,以抗战剧年轻化的嬗变分析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抗战剧年轻化趋势的特点及其热播原因,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影响的报刊均争相报道,在媒体舆论界骤然掀起一场民族运动。本文以原始档案资料等对地方媒体关于江桥抗战军事报道的真实性予以考证,以弥补"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王献唐、孔德成、李炳南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山东籍人士,因志趣相投,并在抗战时共同保护山左文物,而成为莫逆。今就新发现的三人抗战期间在四川时的往来信札,略作考释,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挥档案特有的作用,本刊组织了“抗战风云烽火记忆”专题。专题以部分档案馆馆藏抗战档案为依据,以抗日战争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揭秘档案,梳理抗战中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回顾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艰苦历程,歌颂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