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
汴梁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对雕版印刷的发展、普及、创新以及外传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汴粱作为刻书中心仅存于北宋一代,然而它的成就和光辉仍然可以使其立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列.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北宋柴宗庆曾赞美它:"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1]272北宋汴梁繁华富庶的景象,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随处可见.汴梁不仅是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宋一代最先兴起且影响最大的刻书中心.  相似文献   

5.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43-146
汴梁是北宋的绘画中心,同时也是北宋的刻书中心,汴梁绘画和汴梁雕版印刷事业的兴盛共同促进汴梁版画的繁荣。在汴梁,版画的雕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佛经版画的刊印也较前代有很大的提高,版画作为书籍插图被成功运用,木版年画也因此得以发明。无论在题材开拓上,还是在应用形式的创新上汴梁版画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北宋刻本传世甚稀,有关北宋时期的私人书坊刻书情况,目前所知资料非常有限。而有限的几 家见于记载的北宋私家刻书名号,就显得比较突出,北宋"建邑王氏世翰堂"就是经常被版本学与印刷史学 者提到的北宋刻书名号之一。本文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著录的北宋"建邑王氏 世翰堂"刻书名号为书估伪造,诸家著作中将它作为北宋私家书坊刻书实例,是不妥当的。本文通过此一引 用错误资料的典型事例,指出在利用旧有书目文献资料进行印刷史、版本学尤其是有关宋代刻书的研究过 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要对古书作伪情况保持警惕,对书目 文献中的相关材料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正确的资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夏宝君 《编辑之友》2011,(6):108-110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书籍的商品化,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宋代刻书及书坊的数量大增,图书市场的繁荣使得书业广告随之发达,许多书坊纷纷在书中作自我宣传。至北宋中期以后印本书逐渐取代写本书,书业广告也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杜恩龙 《出版史料》2012,(1):103-108
在中国古代很多刻书行为是非营利性的,只有那些科举用书、童蒙用书因需要量大才会有书肆刻书。官府刻书、寺院刻书、私家刻书几乎全是非营利性的。尤其是私家刻书有很多值得景仰的地方,私家刻书大多是子孙为长辈刻书,友朋刻书,弟子为老师刻书,或作者刻印自己的著作。云南石屏人陈履和为其老师崔东壁刻书尤其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2.
清中央机构刻书活动在皇帝的直接授意下进行,大多经过皇帝的审定和撰序。这些书从內容到形式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政治需要和文化导向。清朝近300年间,以武英殿为中心的中央机构刻书总量已过千种,康、雍、乾三朝刊刻的总数计有500余种,占有清一代中央机构刊书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乾隆一代,刻书约350余种,居清代诸帝之首。许多闻名于世的鸿篇巨制大多出自这三朝。本文选取这一时段的出版物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央机构出版活动的分析,考察清中央机构刻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图;通…  相似文献   

13.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肖书铭 《图书馆学刊》2012,(10):109-111
明清时期是福建刻书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官府刻书亦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文献考证,系统地考察明清两代福建官府刻书的目的、经费来源和校勘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展示明清时期福建官府刻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6.
罗娟 《兰台世界》2014,(9):65-66
朱子理学是指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体系或礼学学派,是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两个学派的合称。本文将对朱子理学的书院教育和刻书传播进行详细探讨,以期探寻朱子理学的兴盛繁荣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朱子理学是指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体系或礼学学派,是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两个学派的合称。本文将对朱子理学的书院教育和刻书传播进行详细探讨,以期探寻朱子理学的兴盛繁荣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20.
就目前所知,作为一部记载六朝历史的重要史书,《建康实录》在其流传过程中只刊刻了四次,包括宋刻两次,清刻两次。其中最早的北宋嘉祐三年江宁府刻本,诸家著录多付阙如,尚存天壤与否,不得而知。另一种宋刻,即南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别雕印本,海内仅存孤本,经汲古阁、海源阁等辗转珍藏,今书藏国家图书馆。清顾广圻曾用此南宋刻本校其手中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