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2.
昆曲是我国第一批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一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明代曲圣魏良辅将昆曲打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圣殿中一颗熠熠生辉、引人夺目的冠上明珠,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尝见一些不懂昆曲的好好先生,听说昆剧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了,刚看了几场昆剧,就莫名其妙地瞎叫好。认真读《中国昆曲艺术》一书,至少不会成为那种盲目叫好的痴人。  相似文献   

4.
清丽婉转,余音袅袅依旧;满堂生辉,万众翘首不再。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从元、明时代逶迤而来,行至今日已是“步履蹒跚”。“步履蹒跚”的“百戏之祖”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中国昆曲是现今惟一还保留完整演  相似文献   

5.
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个案研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因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内涵,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6.
昆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是流行遂昌民间的一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农民演奏为主体,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的昆曲曲牌,并以"工尺谱"传承习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7.
钱永平 《文化遗产》2008,(4):154-156
2008年10月11日至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开平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来自大陆各省区及宝岛台湾的学者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一、传统戏剧研究(一)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吴新雷在会议开场报告《当今昆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宏观考量———以“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和“上昆”全景式<长生殿>为例》追溯历史,着眼当下,对经典昆曲《牡丹亭》和《长生殿》近年来上座率高的原因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两部昆曲一方面活态展示了传统昆艺的演唱魅力与深厚底蕴,另一方面融入了现代剧场新的艺术元素,做到了古典与时尚,昆曲美学与现代剧场相结合,适应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宋俊华《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对比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和白先勇改编《牡丹亭》的不同理念与时代背景,反思文人如何利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以及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雷碧玮的《物质与非物质之吊诡:昆曲在海外的...  相似文献   

8.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9.
熊友军 《兰台世界》2014,(10):143-14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10.
曲师吴畹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昆曲艺术家,其精通昆曲的唱作、曲调、音韵等,并于晚年亲手抄录四册曲谱,共包含百余首曲目,从事昆曲教学50余年,晚年曾收入赵子敬、杨萌浏等人为门下弟子,终其一生,为我国的昆曲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对象进入了我国大众传媒的视野。十余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矛盾和瓶颈依然严峻,保护与传承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传统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带来了冲击,也为其创新带来了契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着传承人趋于老龄化、传播内容难以创新、传播渠道单一以及年轻受众缺位等问题。对此,青春版《牡丹亭》定位年轻受众制定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延续了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生命,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克仁 《中国博物馆》2006,(3):37-41,9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在中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应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上则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以中国昆曲博物馆为个案,从传承人的保护、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动态展示教育等不同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该博物馆在昆曲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基本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昆曲和意大利歌剧分别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昆曲和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对后代艺术的影响等不同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意天利歌剧的成功,让传统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源于元末明初的南戏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改创而兴起于明代初年。由于唱腔优美,又注重吸收其他曲艺的长处,昆曲在明代戏曲舞台上逐渐占据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6.
李炜 《兰台世界》2014,(4):110-111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源于元末明初的南戏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改创而兴起于明代初年。由于唱腔优美,又注重吸收其他曲艺的长处,昆曲在明代戏曲舞台上逐渐占据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比古今作者、评论者、演员及观众对待昆曲的态度后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昆曲创作与演出的重视程度近于苛刻。目前虽然昆曲入遗十年,但经典剧目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人对待昆曲创作和演出的态度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19.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