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子正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他根据传统鹰爪拳、翻子拳、少林拳等拳术特点和精华,创立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新拳种——鹰爪翻子拳,此拳一经问世就以其凌厉的攻势、严密的防守而享誉武林界,成为特点鲜明的武林新血脉。  相似文献   

2.
<正>一、昆仑拳的起源昆仑拳术的创立较晚,创始人为晚清时期五台山日冠长老。其拳术特点防守时自由洒脱,进攻时招招致命,凶狠异常。日冠长老是一位武术奇才,在其大半生的世间游历过程中,当他行至昆仑山时,感悟出这一独特的拳种。由于晚清时期义和团、红灯照、白莲教等反抗民团的不断涌现,外国的侵略,致使大清王朝社会动乱,内外交困,皇权已经渐渐无法掌控社会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3.
王师 《兰台世界》2013,(4):134-135
<正>永春白鹤拳特点为内容丰富、朴素明朗,是中国南派武术中的重要拳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页又一页辉煌壮丽的篇章,其传播和演变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具有属于各个阶段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对丰富中国文化极为重要。永春白鹤拳的文化背景是著名的八闽文化,是永春人在长期  相似文献   

4.
螳螂拳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拳种,王郎根据螳螂与蝉相斗,悟出武术拳法理论,结合螳螂的形体特点创造出具有独特招式的形意新拳种。王郎的螳螂拳丰富了我国传统武术项目,成为中华武术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一年前。提起南派三叔,立刻想到的是《盗墓笔记》。一年后的现在,百度南派三叔,下拉菜单会自动出现“南派三叔怎么了”“南派三叔疯了”。  相似文献   

6.
伍国尧 《东南传播》2018,(8):141-143
本文以台山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在南派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实践为事实依据,详细阐述关于南派纪录片创作的探索和应对策略,是对南派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春兰 《传媒》2005,(10):43-45
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的大街上出现了这样的户外广告牌:"南派门户,我顶!"、"南派门户,点激天下."大黑底色,衬着白字红LOGO,透出一股鲜明的新锐气息.与此同时,21CN"总编会客室"推出的南派媒体高层系列访谈,也在传媒界引起关注.据记者了解,这是21CN在调整媒体定位之后集中进行的品牌推广行动.那么,这个先是以"邮箱专家"闻名、后又以主打娱乐见长的网站,为什么亮出了"南派门户"的旗帜?"南派门户"会带给网民们全新的体验吗?"南派门户"是否有与其他介质的南派媒体合作的意向?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21CN的总编龙奔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张立军 《兰台世界》2013,(26):158-159
《拳经》的产生和流传为武术的冷兵器时代缓缓画上句点,也为拳术的盛行拉开了帷幕。作为对古代拳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著作,《拳经》对明清拳术的影响值得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9.
燕青生于北宋末期,师传"玉麒麟"卢俊义,燕青勤学苦练学得一身强悍功夫,后来他根据自身条件加以完善,因燕青在当时名声显赫,所学拳种就根据其名而被称为燕青拳,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著名的一派,为丰富中国武术做了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0.
郭琪 《兰台世界》2014,(1):139-140
燕青生于北宋末期,师传“玉麒麟”卢俊义,燕青勤学苦练学得一身强悍功夫,后来他根据自身条件加以完善,因燕青在当时名声显赫,所学拳种就根据其名而被称为燕青拳,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著名的一派,为丰富中国武术做了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拳种是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身份标识和形象符号。追溯源头,梳理脉络,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科学认识和有效实施武术"非遗"保护和"武术进校园"工作至关重要。岭南地区武术拳种的缘起几乎都是借传说宣示拳理。主要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中国武术仿佛不"奇"不"绝"就产生不了大家和高人,广东武术拳种在追寻本门派的缘起时也争相效仿;广东远离"皇城"导致的多种先天不足,激发出岭南人的危机意识,强化了广东武术拳种简捷实用、继承创新、务实求变的性格特征,助力了本土武术拳种流派风格的雏形;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驱使,是广东武者人生价值的主流体现;防身自卫,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习武练拳成了普通民众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理想信仰、民族自尊、家国情怀是广东武术弘扬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试论对无形文化遗产--粤剧南派武功的抢救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作目睹独具地方特色的粤剧南派武功正面临日渐消亡的危机,对粤剧博物馆提出如何抢救、保护、传承这一珍贵无形化遗产的新课题,章从粤剧南派武功的历史与发展发端,纵论必须发挥博物馆优势,做好无形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一历史化的“活化石”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3.
南派与北派,是个老套的话题。有谁不知道南辣北咸?南方人爱吃米饭,喜欢煲汤吃茶,讲究营养,菜要烧得辣辣的,内容丰富多彩,求的是生猛、火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哪一样摆不上广东人的餐桌?北方人喜欢面食,要求的是劲道,香喷喷的炸酱,酸溜溜的陈醋,油汪汪的油泼辣子,还有一样不能忘,那就是盐。北方的厨师,讲求的是火候的拿捏;高手不是会烧菜,而是要懂得如何去放盐。由于作者的文化差异,以及所处文化氛围的不同,媒体风格也就有了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的风格是爆料,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北派的原则是稳健,是火候的拿捏和恰到好处。南派操盘的《京华时报》当时进入京城,曾引起一片轰动。虽然北京报人也在学习南派的生猛做法,但如今看来,《京华时报》依然要比《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等更为市井化和社会化。而去年冬天诞生的《新京报》,显然为迎合京味突出了文化、评论,而削弱了《南方都市报》惯常的社会报道。走在广州或深圳的街头,很多报摊上我们都能看到挂着一块招牌,上面白纸黑字写着今天的报纸头条(也是卖点),“凶杀”、“跳楼”、“大火”等字眼充斥其间。在北京,很少能看到这种做法,而十字路口下岗女工悠然叫卖“晚报”,则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一景。您会说,南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为例,从题材选择、地理景观、情节表现等方面对南派纪录片风格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受岭南地域文化中重商务实等特质的影响,同时在国内最早开放的传媒市场面对香港电视的合作与竞争中,南派纪录片从境外媒体吸纳多种纪录片形态,将乡土元素和通俗叙事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不拘泥某种理念和形式,灵活多变的市场化通俗纪录片风格。  相似文献   

15.
皇都南拳     
天台皇都有一个大气而古老的拳术,名曰皇都南拳。皇都南拳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皇都村陈氏族人陈庚乃少林寺弟子,他不仅精通许多干戈兵器,而且还懂得健身拳术。为抗击元寇,陈庚将学得的南拳传授予村民,并在南拳中融入了天台当地的多种拳路,形成了皇都南拳。在陈庚的带动下,村里打拳的人越来越多。明朝初年,皇都南拳达到鼎盛阶段,皇都村亦出现了家家习武、人人会武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畅销作家南派三叔最近突然在博客上发表道歉声明,宣称市面上销售的《黄河鬼棺全集》,只有前面八九万字是他撰写的,后面部分由一位不知道身份的作家续写而成。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3月15日上午,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在微博上宣布:韩寒、郭敬明、贾平凹、麦家、南派三叔、李银河等50多位作家联合署名,发布《3.15中国作家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武术风格各异,拳种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的产物,八极拳就是其中的一种。吴秀峰作为八极拳的嫡系传人,为八极拳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芗斋取长补短、超越门派,对形意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新,集各家拳术之长创立"意拳"。王芗斋形意拳的改造也为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以及养生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朱国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家。他根据东西方武术特点进行融合改进,使他的拳术更加独特。成名之后参与很多促进武术推广的活动,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武林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