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鲁迅文章和著作的评析,认为鲁迅的作品并非全属文学著作,对《中图法》鲁迅作品的设类提出了质疑,指出了鲁迅作品应各入其类。  相似文献   

2.
伊人 《编辑学刊》2011,(3):30-31
笔者在本刊上期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某人恶诋鲁迅,以至于宣称要把鲁迅"拉下人坛",足显其对鲁迅的深恶痛绝。当然,某人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据某人说,他早年曾经"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如饿汉扑在面包上"。而就在前不久,某人还曾气守丹田地对三千学子坦陈:"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整整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某人"才刚刚从他(鲁迅)那一套里钻了出来"——总算,总算回头是岸了,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3.
鲁迅"立人"的思想无疑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代不断契合的变化过程。综观鲁迅其人思想发展的踪迹,可以发现其立人思想经历了以科学精神、文学与艺术以及革命立人的发展脉络。了解他的立人思想发展过程,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价值和资源意义以及在当今的时代如何认识鲁迅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曝光诗人柳忠秧贿选鲁迅文学奖,柳忠秧连同其诗作成为热点,鲁迅文学奖也再次被入讨论。时评人羽戈认为,鲁迅本人如果参评"鲁奖",从体裁、评选标准、指导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注定无法获奖。鲁迅与鲁迅文学奖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后者只是假借了前者之名,其实质却与前者无关,甚至构成了对前者思想的背叛和侮辱。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学者,其媒介形象建构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化人士的生活情貌,同时也折射了媒介本身在文化人物形象建构中的媒介意图。本文从"教育界"专栏对鲁迅私人生活和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鲁迅作为文化表征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得出鲁迅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媒介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双层意义的结论。专栏对鲁迅的报道在丰富专栏内容,提升专栏文化品位的同时,背后深藏着专栏创造及诠释鲁迅作为文化表征之共享意义的媒介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8.
偏颇的看法     
韩石山<高长虹与鲁迅的反目>一文先发表在<山西文学>1993年第10期,后收入其文集<文坛剑戟录>于1996年出版.此文似乎比较客观地记叙了高鲁的交往过程,结尾却不无偏颇地说:"对高鲁的反目,有人曾表示惋惜,说高长虹若一直追随鲁迅,后来的成就会更大些,境况会更好些.我不这样看,境况也许会好得多,成就则绝不会更大,只要看看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后来的发展就清楚了.鲁迅对他们那样关心,提携,督促,也未见其有多大的出息."这就令人不禁要问:作家究竟怎样才算有"出息"呢?"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究竟是指哪些人呢?"看看当年追随鲁迅的那些年轻作家后来的发展",难道全"也未见其有多大的出息"吗?  相似文献   

9.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鲁迅翻译主张的嬗变,探讨了鲁迅早期"编译"的翻译策略与中后期的"直译""硬译"策略,总结了鲁迅"硬化""、欧化"的翻译主张及内涵,从字词、句型等方面探究此翻译主张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上,他在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文学的方法表述自身关于文化、社会与人生的哲学思考。钱理群认为,鲁迅是我们民族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后人可以不断向其思想返归、回省,不断得到新的启示。①因而,我们对鲁迅的研究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从而忽视了他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上,他在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文学的方法表述自身关于文化、社会与人生的哲学思考。钱理群认为,鲁迅是我们民族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后人可以不断向其思想返归、回省,不断得到新的启示。①因而,我们对鲁迅的研究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从而忽视了他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着一枚刻有"生病"二字的图章,是鲁迅先生的遗物。这枚"生病"图章,研究者一直不知道它的用途,直到鲁迅之子周海婴在书中谈到了这枚图章,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鲁迅在繁忙的读书写作之余,一直坚持为青年朋友看稿。但后来,鲁迅的病越来越重,以至于无法及时为青年朋友们看稿和回复他们的信件了,为了免得寄信人牵挂,鲁迅就特地制作了一枚有"生病"字样的图章,在接到信件后,立即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6):45-48
电影《让子弹飞》运用独特的影视符号建构出鲁迅式语境,从剖析国民性到隐喻人生,再到政治讽刺和理想的表述,在光影间传递出一种鲁迅精神。影片对鹅城百姓的刻画,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鲁迅所揭示的国民性格中的"扮演""瞒"和"骗"不谋而合。影片还彰显了鲁迅式的政治反讽,表达了追求社会"公平"的政治理想。在当下低俗滑稽之风盛行、故事情节粗制滥造的文艺界,《让子弹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标杆。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之子周海婴去世时,我写过一篇悼念文章,用了"鲁迅的政治场域"这个词,来概括周海婴一生的轨迹。其实,不仅是周海婴一直在"鲁迅的政治场域"下生活,现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只要读过点书,或多或少都与"鲁迅的政治场域"有关系。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大致还是一直萦绕在耳边的这样一段话:"而鲁迅,就是这  相似文献   

16.
古籍中的"丘乙已",因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深远影响,今人常误改为"孔乙己".本文对"丘乙已"的历史渊源作了疏解,认为来自描红识字课本,至少早在宋代就有了."丘乙已"的"乙"是"一"的俗字.后来"上大人,丘乙已"还是口头禅,表示基本、基础、入门等义.  相似文献   

17.
再评鲁迅文章、著作的列类和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水娟  严美丽 《图书馆论坛》2002,22(6):121-122,123
通过对鲁迅文章和著作的评析,论证了鲁迅的作品并非金属文学性的事实。同时对《中图法》中对鲁迅设置的专类也进行了全面的评述,笔者认为应修改《中图法》中对鲁迅设置的专门类目。  相似文献   

18.
鲁迅大辞典林默涵主编,《鲁迅大辞典》编委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09年12月出版的《鲁迅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有"纪念附册",其中"鲁迅著作的外国译本"(按国家分类,按出版年代编排)下"英译本"列出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三、关于萧红鲁迅与女作家,关系最密切的,当首推萧红。有些人也就因此而散布流言。朱大可在《鲁迅和他的女人们》一文中提出的"疑点"主要是:1."萧红可以自由出入鲁迅房间,这原是许广平才有的权利。"2."萧红与鲁迅交谈甚欢,许广平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就"将萧红拦在楼下"。这两点都是许、萧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些情况而被歪曲而成。笔者根据鲁迅日记等记载,还可以补充两个"疑点":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