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邹颖佳 《兰台世界》2014,(12):49-50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清代"改土归流"中的藏族教育进行研究。首先,论述清王朝在边藏地区兴学的目的;其次,讲在川边推行学校教育的措施;最后,谈"改土归流"中的藏地兴学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琦 《大观周刊》2011,(50):27-27,11
本文主要对清初中央政府在云南的改土归流进行简要分析。试从雍正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切入,以求了解改革的推行过程,并进一步阐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振 《兰台世界》2015,(9):9-10
"改土归流"后,清廷对云南腹里之外基本实现直接统治,为云南农业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然其腹里以外虽有大片荒地,却人口稀少,于是,大量内地移民涌入云南,有力推动了云南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雍乾年间,清政府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氏族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活动。馆藏内阁全宗现存乾隆十七年署广西布政使李锡秦汇造雍乾年间广西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情形的清册,其中记载了在东兰州、武宣县、宁明州、归顺州、西隆州等地实行改制的原因以调整州县治所、设官管理等情形,可供研究清初民族政策及边疆史地参稽,现予刊布。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省档案馆珍藏的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记载了有清一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改土归流。这些档案共1193卷,有川滇边务大臣上报清廷的奏折、片稿,与四川总督、驻藏大臣、中央各部商讨设治改流及筹划藏事的往来咨文函电,有关于改土归流、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建设的札、批、谕、示及呈、禀、详、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川边藏区1906至1911年改土归流的历史轨迹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概貌。这些泛黄的纸质档案与清朝一位封疆大吏、镇压四川保  相似文献   

6.
雍正三年(1725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在镇压贵州定番、广顺土司叛乱后,决定在长寨等地设营驻兵,以加强清政府的统治,此举引发当地土司的强烈反对.雍正四年,管理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以武力相慑,平定贵州长寨土司的叛乱,之后设立长寨厅(今贵州长顺).贵州的改土归流由此开始,有言此战为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试刀之战.此组史料选编自馆藏宫中、军机处等全宗,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改土归流”.“流”字顺着清江走.带出了“毕兹卡“的民风民俗.江面上也漂浮着美丽的西兰卡普  相似文献   

8.
杨铭 《历史档案》1998,(3):72-78
"巴塘事件"是四川藏区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凤全被授予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在巴塘及理塘一带推行"经营徼外,以固藩篱"的政策,建议清政府中央从西藏地方政府手中收回瞻对地区,限制喇嘛寺院人数和暂停剃度,兴办垦场,实行改土归流等.  相似文献   

9.
清代冕宁县衙门档案现存392卷,上起康熙,下迄光绪,具体地反映了清代四川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朝中央政府对彝区土司进行“额设”、袭替管理的情况;以及冕宁县境内汉彝藏各民族人民商贸往来、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祝云龙 《大观周刊》2011,(22):164-164,162
清朝建国伊始,国内政局未稳,边疆亦复多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清延假借吴三桂之手胜利时水西、乌撒诸土司采取了“改土归流”,这对于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民俗最能反映土家族历史的“生活相”,是记录土家族发展、演进历史的最重要符号.在长期的岁月流变中,土家族民俗在不断变异,但民俗传播过程中的误读是土家族民俗传播中更为突出的信息失真现象,不利于外界准确认识土家族民俗.本文以“改土归流”和土司“初夜权”为例,阐释了这种误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档案馆珍藏的1193卷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其中除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与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上清帝奏折片稿及与四川总督、驻藏大臣、中央各部商讨设治改流与筹划藏事的来往咨文函电外,更多的则是边务大臣与各改流设治区域军政官员关于改土归流、设治建设的来往札、批、谕、告示及禀、详、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川边藏臣改土归流的历史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概貌,是客观公正评价赵尔丰改流功过的第一手原始材料,亦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川边藏区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瑞清,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开拓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兴学育才"、"兴学强国",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唯一途径,他的办学主张与理念,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开化府与开化三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山古称开化.清康熙六年(1667年)对教化三部、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实行改土归流,置开化府.雍正八年(1730年)设文山县,民国2年(1913年)废府改为开化县,次年恢复文山县名.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诸朝建立的土司制度,不断地暴露出弊端与不适性",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1],已为封建政权所不能继续容纳。改土归流对水族社会政治而言,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地方的安定,使水族地区统属于中央。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封建王朝的土司制度源于唐、盛于明、亡于清,是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一项民族政策,可视为中央王朝强化周边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制度化形式。丽江木氏土司家族自元代受封"茶罕章宣慰司"始,至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传世约23代,共470年,在其辖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此权利的基础上要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木氏土司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应尽职责,按时朝贡、接受王朝封赠、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设置布政使司,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贵州行省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隶于云南、四川、湖广三行省的分散状况。清雍正年间对贵州实行"改土归流",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从当时编纂者经世济用的编纂思想,还是从贵州在西南边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这些都是促使方志编修方兴未艾的重要原因。据张新民先  相似文献   

18.
清代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获得快速发展。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湘西,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发展;进入湘西地区的各级流官不遗余力的采取措施,促使土家族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引进经济作物,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19.
清代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获得快速发展。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湘西,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发展;进入湘西地区的各级流官不遗余力的采取措施,促使土家族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引进经济作物,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20.
贵州自元代起实行土司制度,由土司对当地聚居民族实行管理。清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管理,逐渐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由于采用的是强行推行方式,因而遭到了当地土官及土著民人的激烈反抗。清雍正初年,清军在镇压反抗、开辟三千里苗疆的同时,自身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