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构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专利产出影响效应的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显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通过竞争、示范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的垄断,导致这种溢出会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质量产生负向的竞争效应,从而阻碍了我国企业专利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大量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尽可能的减少国内制约技术溢出的限制因素,最大化的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个概念模型,得出了理论上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通过对136份有效问卷的分析验证了部分假设.分析结果证明,有4项主要因素显著影响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溢出.论文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扩大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中的技术溢出效应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表现形式。文章通过时溢出效应理论发展的回顾及评述,总结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发生溢出效应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并结合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果  伍江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51-53
我国实行FDI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但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文章在对溢出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尝试从知识的隐蔽性、技术的关联性和企业经济收益的激励与动机等技术采用方技术吸收能力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伍江 《软科学》2007,21(6):58-61
我国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对溢出理论评述,从技术采用方和技术溢出方解释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途径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的途径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溢出效应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经典的AJ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滞后效应模型对其进行扩展,分别在古诺竞争和伯川德竞争情形下,对企业之间技术溢出的同期效应和滞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以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为样本,建立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企业存在同期正向溢出效应和滞后的正向溢出效应,而且同期效应要大于滞后效应,但滞后二期效应并不弱于滞后一期效应。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厂必然会产生技术溢出。文章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给出了技术溢出机理的形象化模型,而且在概念界定上对技术溢出负效应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区分。最后,作者提出相应对策,指导中国企业尽量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三阶段内生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行为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水平与距离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不过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部分总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FD I技术溢出存在集聚效应特征。此外,东道国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会限制FD I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9-2005年省际工业面板数据,对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外资企业对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济发达程度也对技术溢出产生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当中外企业技术差距大于临界值时,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发生,而在技术差距小于临界值时,技术差距越大,溢出效果越显著;人均资本小的民营企业能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中得到更多好处,原因在于这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与外资配套加快了技术的溢出;外资参与程度越高,技术溢出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郑慕强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56-1661
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并研究了这些外溢效应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广东和福建7市9个行业的139家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员工流动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向作用的假设没能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验检验跨国公司大批进驻中国后其和国内企业在R&D投入中的非对称博弈结果。经济学家借助博弈论研究得到:随着外溢的减弱,双方的博弈由序贯向同步转化,相应的R&D投入也体现出不同的演变路径。本文实验模拟技术非对称的两类企业,在存在单向外溢时的R&D投入决策行为,结果与非对称R&D/产品博弈模型的预言结果一致,并与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宏观结果相吻合,从而肯定了博弈模型研究结果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技术合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技术能力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不同能力的组合。以产业中普遍存在的技术溢出为背景和工具,建立了一个包含技术合作企业和外围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比较研究了两类企业的技术溢出对参与技术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的可能性、作用机理以及相应的实现条件。此外,还指出通过技术合作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理想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黄苹  蔡火娣 《科研管理》2020,41(6):80-89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跨国并购是否提升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拓展现有计量模型,使用多指标构建创新质量指数,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跨国并购对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积极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规模提升,但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即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存在创新产出的量变,没有发生创新“质变”。并购双方技术互补性,通过丰富并购企业的技术知识多样化和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对跨国并购的创新质量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中国企业有效实施跨国并购,匹配合适并购对象,实现增长性协同效应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线性关系还是二次非线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FDI技术溢出和技术差距的线性关系假设和二次非线性关系假设,并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软件和LISREL软件对收集的24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溢出和技术差距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但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且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门槛效应"。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充分利用FDI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使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和R&D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能力是企业吸收外国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而内资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外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因此,应加大和优化人力资本、R&D投资和吸引外资策略,增强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4-2005年面板数据,从FDI企业角度全面实证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企业的确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当然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FDI也不是理想的,其具有挤出效应的一面.同时,FDI企业的溢出效应与技术缺口有较大的关系,FDI企业对技术缺口较大的改装制造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对技术缺口适中的整车制造业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技术缺口最小的零件制造业的技术产生挤出效应.本文认为"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的且不可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中26个成功联盟案例进行逐步聚焦分析,探讨跨国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认知合法性获取关系,揭示获取机制。研究显示,联盟对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示范作用;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对联盟伙伴和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同构效应;技术学习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联盟伙伴的认知。本研究将推动对跨国联盟中的认知合法性获取机制认识,对我国企业通过联盟克服国际化中的认知障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中26个成功联盟案例进行逐步聚焦分析,探讨跨国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认知合法性获取关系,揭示获取机制。研究显示,联盟对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示范作用;联盟中的组织学习对联盟伙伴和外围关键利益相关人产生同构效应;技术学习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联盟伙伴的认知。本研究将推动对跨国联盟中的认知合法性获取机制认识,对我国企业通过联盟克服国际化中的认知障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