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应秋作为安康地方文化名人,其诗文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刘应秋诗歌的题材有的来自地域山水景物,有的来自地域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地域民风习俗,甚至其情感历程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分析安康地域文化对刘应秋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界定刘应秋诗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应秋三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15-20,2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刘应秋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证:一是考证其家世。主要考察刘应秋与安康刘姓文学世家的关系;二是考证其履历。主要根据刘应秋的诗作及其序文,对有关其生平的史料加以梳理,整理出他的生平履历;三是考证其交游范围。主要选取与刘应秋过往甚密者加以分析,突出这些人物对其生平及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刘应秋的送别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之同情;与官场朋友告别或文人间的惜别则感激慷慨。在艺术技巧上,其诗歌结构灵活,意象典型。从刘应秋送别诗中,可见其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刘应秋纪行诗主要收录在《长安杂咏》、《山居纪事》和《燕游草》中,三个诗集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诗人的见闻、遭遇和人生追求。他的纪行诗融合了写景山水诗和咏史怀古诗的优点,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应秋词是清初词的一部分,具有清初词的共同时代特征。其词在内容上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作为文人的不可言说的反抗情绪,表达了他对家国飘零的痛苦,体现了其出处两难的困惑、看破世情的"旷达",饱含着诚挚浓郁的友情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雅致等;在表现手法上曲折隐约,富有言外之意的美感。刘应秋词的词调选用多数符合《钦定词谱格式》,但也有部分词的词调与《词谱》不合,有一定的词谱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应秋的《一砚斋集》一直以手稿本流传,随时有可能损毁,亟需对其作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本文就《一砚斋集》稿本的版本面貌及其价值做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刘应秋《一砚斋集》所用典故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它们有的取材于经、史、子、集,有的直接取材于熟语成语,有的源于诗文名著,形成了独特的典故类群。分析《一砚斋集》典故取材的来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其用典技巧和用典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晋书·傅玄传》中所见军屯制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上的屯田制度,自西汉兴起以后,早就出现了军屯与民屯两种类型的划分。到了曹魏时期,军屯与民屯的区分尤为明显。质言之,二者的区分在于:一是屯田劳动者的不同,军屯的劳动者是兵士,民屯的劳动者是不属于兵士的农民;二是组织系统与管理机构不同:前者是由军队的各级将领及主管军屯的农官如度支中朗将或度支校尉与度支都尉共同管理;后者则由同郡、县平行的典农中朗将或典农校尉与典农都尉逐级管理,不仅同郡、县系统不相涉,而且同军队系统不相属。三是剥削方式不同,军屯的兵士,其耕牛、农具、种籽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1.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4.
融化百花与断章取义——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陆游以典入词,数量多、范围广,熔铸巧妙,广博精当。在放翁词中,借鉴唐诗方法多样。探讨放翁词与唐诗的关系对于研究宋词与唐诗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词的用典,在南宋词坛渐成风气,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陆放翁以典入词,数量多、范围广,熔铸百家,广博精当。放翁词语典内容广泛,事典意蕴深厚,用法灵活多样。典故中的历史积淀形象表达了词人的人生情怀或思想志趣,成为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放翁词大量用典,抒情言志,增强了词作的书卷气,增添了其风雅相,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具体反映以及词体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是一位用典高手,其稼轩词用典甚多。辛词典,旨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托典言志”、“扩大内涵”和“证明观点”,有着其它艺术手法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两宋词坛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大量的名物典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对书中的一部分名物典故做了考释,并以此为<红楼梦>研究之资.  相似文献   

20.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