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骈文研究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马立军 (1.1)六朝骈文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文学中心主义论系列论文之二莫山洪 (2 .1)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莫山洪 (3 .1)近百年清代骈文研究综述吕双伟 (4 .1)柳宗元研究界标 :韩、柳古文成就的文学史意义曹虹 ,陈曙雯 (1.6)柳宗元文学思想中的“情”“意”观述论刘绍卫 (1.12 )《江雪》诗的背景与寓意吕国康 (1.17)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杜寒风 (2 .5 )柳宗元对问文学研究郭莲花 (2 .8)“惠化”的思想行为与柳宗元柳州诗文阮璐 (2 .14 )论柳宗元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态模式化肖扬碚 (3 …  相似文献   

2.
骈文研究刘宋骈文用典之繁及其成因周海霞,水汶(1·1)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张洪海(2·1)陈维崧骈文特征及对清代骈文复兴的意义陈曙雯(2·5)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毛新青,郭进(3·1)十年骈文研究综述莫山洪(4·1)柳宗元研究啸歌绝唱清莹秀澈———柳宗元的“愚溪”情结与心态吕国康(1·5)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肖扬碚(2·10)千古之谜———“八愚”遗址今何在?吕国康(2·1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吕国康(3·5)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袁茹(4…  相似文献   

3.
王勃的骈文在形式上注重对仗和声律,达到了形式美的高峰。同时,基于对文章之道的认识以及对于前朝诗文遗雅背训的批判,王勃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了昂扬的风骨精神及壮大的情感力量,从而超越了南朝的浮靡文风,并能对当世的文学现象如“上官体”等进行革新。尽管王勃的骈文也与六朝骈文一样,会堆砌典故和学识等,但毕竟瑕不掩瑜,依旧备受推崇,巍然屹立于骈文发展史的巅峰。  相似文献   

4.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四六”概念迅速流行,结集益多,日渐成为专指应用性骈文的专有各词.  相似文献   

5.
杨智雄 《天中学刊》2023,(3):101-109
从宏观视角考察柳宗元一系列的师道论,可以“传道”统之。这是基于唐代儒学教育失衡的现状而发,传递着“传道”的教育理想,也是实际需要的践行行为。“避名求实”之“避名”是柳宗元“传道”教育思想的保护外壳,它更偏重直接的践履策略,而不是等同于思想内质。这里之“实”为应对经学“章句”师风而提出,是柳宗元系列师道论建构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以“永贞革新”为分界线,其文学创作经历了为“政”到为“文”的转变。本文就柳宗元在心理上的这种转变进行探析,对其转变的原因做出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论中唐骈散相争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革新,是自六朝以来骈散相争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运动,它改变了六朝以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古文在散文史上的地位,重新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形式美的文学样式,即讲究平易朴实美和骈散合一的多样统一美的古文传统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义、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在这场运动中,唐代的柳宗元积极倡导“复古”,并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 ,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永贞革新”。在革新失败前夕 ,他借给王母写墓志之机热情讴歌革新领袖王叔文。元和十年永贞党人再次遭贬 ,刘禹锡处罚最重 ,远贬播州。其时刘母年事已高 ,承受不了旅途的颠簸劳顿。柳宗元冒着触怒宪宗的危险 ,上奏请求与刘禹锡对调。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前后的表现 ,充分显示出他对革新事业、对同志的忠贞和对朋友深笃的情义 ,展现了率直、果敢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骈文和古文的特点,奏疏和文赋的文体特点,了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深远影响。2、掌握《谏》文中的比喻、  相似文献   

13.
唐代几百年时间里,文学上改革魏晋以来文体文风的运动逐渐深入。在这个革新运动中,传统的骈文是改革的主要对象,当时,这个改革是从两个方面并进的:一是后先相继的古文家们用古文代替骈文的比较彻底的革命;一是骈文家们在当时文学革新大气候的影响下自觉地对骈体文本身进行的改良。从“四杰”至“燕许”,骈体文从风格上看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柳宗元《驳复仇议》一文,绝非作于贬永期间,而是作于在长安任礼部员外郎时(805)。它不是因韩愈而发,而是驳斥陈子昂“刑旌并用”的矛盾,批评吏治黩刑,意欲改变旧例,有所革新。文章还通过唐代七件案例的分析,对陈子昂、柳宗元、韩愈三家观点作了比较评述。  相似文献   

15.
骈文研究 骈文的文体语言结构的语盲文化学札记 刘绍卫(1.1) 论《诚斋诗话》中的四六话 莫山洪(2.1) 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 力 之(3.1) 试论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 陶绍清(4.1) 柳宗元研究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文创作 谢汉强(1.7) 从柳宗元诗歌看中唐五盲排律的创作 鲁水良(1.12) 论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户崎哲彦著,陆建林译(2.7) 关于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几个问题 徐海生(3.6) “钴 ”不是熨斗而是釜锅之属──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西南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本无严格意义的骈散分别,基本上是泛文章的观念。乾嘉之际,阮元提出“文言说”、“文韵说”,理论上为骈文正本清源,使骈文与古文分途发展,促进了骈文在清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独特的一种文体,骈文有自己的演变轨迹,但“骈文”之名直到清代才广泛使用。从骈文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看,骈文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叶,柳宗元、刘禹锡曾经与韩愈进行过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起源于“永贞革新”。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柳宗元、刘禹锡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反对保守势力包括宦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学创作理论渊远流长,远在上古的商周时代至清代,都有人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但,在这众多的理论学说中,我只略谈谈柳宗元的创作理论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柳宗元的创作理论都是散见于他的书信往来和文章的序跋之中,没有专门的论著,有何价值呢?我认为,柳宗元创作理论的价值正好也就表现在这些地方。因为他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在他写作实践中,并用以指导向他求学的文学青年中才总结出来的,是“有为而作”。况且,古人非常注重“文德”,而柳宗元早年就积极投身于“永贞革新”运动,提出了改革弊政的好些主张。这  相似文献   

20.
解读柳宗元的《断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断刑论》下篇,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死刑执行制度─“秋冬行刑”制,指出“刑以秋冬”的刑罚观点是“伪也”。文章中,柳宗元首先认为“刑以秋冬”制,“伪”在不能“罚务速而后有惩”;其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言天而不言人”,借“天命”而愚民;再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因循守旧,拘泥时令。回击了当时法律思想界的“天刑”说,提出了新的“断刑”观点─“罚务速而后有惩”。这一刑罚观点的提出,从司法制度的角度表现了柳宗元要求变革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柳宗元“天人相分”自然哲学思想内容中又一精彩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