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查玛"来源于西藏的"羌姆",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是莲花生大师依据佛教教义,根据藏族的鼓舞及面具舞而创编的宗教舞蹈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查玛"必然有所变异。内蒙古"查玛"中蕴含着多民族文化内涵,包括印度文化对"查玛"宗教意义及面具造型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包括蒙、藏两个民族依据现实情况而做出的变化,更包括"查玛"中融入进来的汉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业己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却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实际上,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3.
在指出翻译中"遗传"与"变异"现象的辨证关系的同时,通过研究"定向变异"在文化因素、方言翻译以及"归化"与"异化"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进一步论证了翻译中"定向变异"操作的意义,即翻译是深层的文化对话,表面的"遗传"并不意味着翻译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深远,通过举办"国学周"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国学周"期间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解析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评价"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流行的"不表扬文化"是由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这一文化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日本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激烈的竞争意识所导致的一种隐忍思维。"不表扬文化"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流行,由于当众受表扬会使自己被孤立,日本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被表扬,尽量避免引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不表扬"和日本人的谦虚文化、团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使得日本人的性格中普遍具有一种被动的倾向,即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极力避免与众不同,这也是日本人被称为"最缺少朋友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7.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随着传统文化的积淀,梦幻化成了丰富多彩的梦文化。宋词中存在大量的"梦"的意象,这是中国梦文化发展至宋所达到的影响,更是中国梦文化与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宋词多"梦"的历史现象,不仅仅是宋代士人多情、虚空、无奈等心态的写照,更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随着传统文化的积淀,梦幻化成了丰富多彩的梦文化。宋词中存在大量的"梦"的意象,这是中国梦文化发展至宋所达到的影响,更是中国梦文化与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宋词多"梦"的历史现象,不仅仅是宋代士人多情、虚空、无奈等心态的写照,更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0.
"羊"在中国民族文化里是"温顺""吉祥"的代名词。但是目前对"羊"的英文译名不统一,出现了一些误译。"羊"的英文译名应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进行合理规范的翻译。作为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应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传播本国文化的责任感,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正确确立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课程的文化属性要求幼儿园课程建设也要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幼儿园课程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同时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邱洪 《教育文化论坛》2010,2(4):112-115
许慎文化即汉字文化。汉字是记录语言、思想、物态、事件等世间万物的符号。许慎作《说文解字》,系统完整地保留了汉字以前的小篆字形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籀文、统一了汉字的形、音、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社会生活,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文化科学。尹珍承传许慎文化,到西南传播汉文化,成为汉代"北许南尹"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线图。  相似文献   

13.
于海英 《文教资料》2010,(23):90-92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文化冲突是近现代史比较显著而又尖锐的文化现象,焦点集中在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进行文化比较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将世界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消化,然而片面的持文化优劣论调,而臆造文化冲突,进而激发思想冲突、政治冲突是不符合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因此通过对持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解析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对于全世界、全社会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进而表明对待不同领域的文化,应持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取舍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海外学者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质疑,明清至"五四"才被看作一个联系的文化整体。以内在理路考察明清至"五四"的文化发展,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化重心由雅文学向俗文学下移,其背后的根本推动力不在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是在激烈社会文化震荡中中国知识分子自身言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受岛国特性和农耕文化等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它是日本精神的核心和日本人价值观的基础。而省略表达是"和"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了避免突出自我的主语省略和避免伤害对方由接续词、副词引起的省略等内容。只有从"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日语的省略表达,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达到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于梅 《考试周刊》2010,(45):32-34
和の精神是日本文化独特的内容,并强烈地体现在日本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方面。本文考察了日本"和の精神"与家族文化发展之历史渊源,指出: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明确规定和の精神之内涵,对家族文化影响深远;维系和の精神的重要形式是祖先崇拜和祖先供养;日本传统的"家"建筑体现和の精神。  相似文献   

18.
景美 《文学教育(上)》2011,(11):152-153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四个方位词。在汉语中,"东西南北"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表示方位,同时附带了汉民族文化的特色。四个方位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又各有不同,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曦  胡碟 《文教资料》2011,(14):80-8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群"的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群"的思想从先秦诸子时期起,就已牢牢地占据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层,并向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群"字意指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含朴素的伦理要求,是先民时代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一命题之后,历代学者对此加以讨论,绵延了数千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朴素的色彩观,它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与宗教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审美文化;这一过程,也直接生发了古人的"重色"传统。诸色之中,古人又特重青色,即所谓的"尚青"传统。古人之"尚青"传统,是受儒释道多种思想之影响的,又具体体现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本文将青色审美文化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关照,试图通过对色彩审美文化的研究进而把握民族性格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