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桐龄(1878—1953),河北任邱人,中国现代史家。民国时期著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等重要著作。本文分析了王桐龄的中国民族通史理论,旨在为中国民族通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20世纪是个史学的时代,举凡初具规模的学术门类,都有自成一体的史学研究,因之有五花八门的专门史著作,《中国目录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税制史》、《中国渔业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即使有些论著不以“史”题名,其实仍然具有“史”的品格,而未尝超出史学的范围。这种学术规制经历近百年的蕴蓄,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展望。为顺应这样的学术需求,自20世纪末迄今,就出现了各门类的学术史研究。仅以文学研究而言,就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史》等,林林总总,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3.
郑如霖教授     
郑如霖教授,男.1925年7月生,福建莆田县人.1950年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53年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教授.兼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宪会副秘书长、中国世界中世纪西欧史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研究通讯》主编等职.郑如霖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英国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泽华教授     
刘泽华,男,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主编并与人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似文献   

5.
中学高中历史教材有《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近代现代史》(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共五册,教学内容多,时间性、逻辑性强,如复习方法不当,势必直接影响文科综合考试成绩,本人试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谈起,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研所)《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小说史》(北大中文系)《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沉君)《中国戏曲通史》(张庚)《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  相似文献   

7.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邵雍教授长期致力于底层社会和江湖社会的研究,2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中国帮会史》(下编)、《中国会道门》、《中国秘密社会·民国帮会》、《中国近代贩毒史》、《民国绿林史》等专著,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中国近代绿林史》是其近年的又一力作,此书描述近代绿林的发展历程,修补旧作《民国绿林史》的不足,延展中将时段研究为全景式研究,升华了研究的学术意义。1.“绿林”概念的进一步明确早在从事帮会、会道门研究时,邵雍就开始关  相似文献   

8.
2003年我国各省的高考,涉及到历史学科的试卷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科综合卷、文理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其中,各种类型的试卷又有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形式,其考试内容也分成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除文理综合卷只考高中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以外,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既考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也考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一、新课程版考试内容的变动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  相似文献   

9.
杨宽教授《古礼新探》六十年代就蜚声士林,修订本《战国史》更是建国以来先秦史乃至断代史研究中难得的杰作。1993年12月,被作者自己称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姊妹篇”——《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又由上海古籍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方历史资源不仅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梅州历史资源为中国众多的地方历史资源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主干课之一,积极推进地方历史资源的开发及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拓展和丰富《中国现代史》教育资源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和改进《中国现代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中国现代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探索《中国现代史》教学的新路径,构建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言学史即研究古代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以及不同时期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何九盈先生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王功龙先生的《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这四部书为主要评述蓝本,对这四位语言学家的分期观点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的记述逐步趋于客观准确。先后有《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李新、陈铁健总编)中的抗日战争三卷——《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李良志等主编)、《坚持抗战苦撑待变》(李隆基、王玉祥主编)、《同盟抗战赢得胜利》(李良志、李隆基主编)等。抗日战争史专著从何理《抗日战争史》起,出版了多种,诸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张宪文主编)、《日本侵华战争》四卷(王辅著)、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中国复兴枢纽》(刘大年、白介夫主编)、《中国抗战军事史》(罗焕章、高培主编)。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晋建立的时间,人教社2001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及以前诸版本都作265年,查辞书及大学通行教材(如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也无一例外作265年。但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却改为266年,而与之配套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仍然作265年。对新旧版本的变化及新版  相似文献   

15.
开拓中国史研究的新领域———评《中华统一史》李江凌由萧君和教授任主编,彭年教授任副主编的《中华统一史》一书(以下简称《统一史》)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作者以历代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国各族儿女追求和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17.
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学锴教授撰写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著者在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评传》基础上的又一新作。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电大学人     
曹永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36年生,江苏省海门市人。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历史系。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科目录、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等近二十门课程。出版专著一部《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合著一部《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一作者)。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蒙古史研究》及高校学报发表论文40余篇。现正主持国家《清史·驻防将军都统大臣表》的编篡工作。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许海军1957年3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河…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以来史学界、社会史学界的日常生活史研究风风火火,成就斐然。常建华教授是这一研究中成绩突出者,主编有《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颇受好评;又在科学出版社推出主编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系列”,计有《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2019年)、《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20年)、《中国历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2021年),有力推动了日常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谢长法教授著《中国职业教育史》(以下简称《职教史》)一书,近日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史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而《职教史》这一作者历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