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投入产出的效率角度,运用几种DEA方法和中国省际层面数据,实证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归因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率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并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率及其原因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为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认为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以集聚方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两大产业高度相关、深度互补,互动发展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展开系统研究,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和生态群落等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从分立、互动、融合3个层次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互动基础因素、互动条件因素和互动环境因素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隗斌贤 《科技通报》2009,25(6):866-871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面临在我们面前需要抉择的新课题。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1997-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域空间面板数据,从专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接乃至不相邻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后,其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未发现统计上的显著联系。最后从协同机制、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产业和营商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发展的转型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而言是其心脏。目前,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期,应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为探讨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进行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均衡关系存在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且江西省生产性服务子行业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效果存在不同。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起促进作用,建议转变固有的发展思维,并根据江西省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优地发展制造业。  相似文献   

7.
周思思  逯苗苗 《软科学》2023,(7):111-1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是否开通高铁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基于高铁网络的相对优势地位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分布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高铁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在不同地区独立集聚的分离式集聚现象。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主要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关系产生显著的分离式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8.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柳州市“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区龙头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探讨了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柳州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遇到的困难,并结合柳州市具体情况给出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运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200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东北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文章部分结论有: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最弱;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第二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在减弱;辽宁和黑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和2002年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而吉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由2002年的"高附加值、低带动型"行业转变为2007年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2007年的系数小于2002年值;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东北三省应该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探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强,对自身也有较强需求和依赖,对农业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最弱;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江苏所有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辐射能力最强,而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拉动作用最大,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影响力系数最低、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属于较典型的弱辐射力、强制约性部门.  相似文献   

11.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扩张期和追赶期,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驱动和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拉动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面临重构态势冲击下,出现各种突出问题,转型升级成为应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振经济,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本文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的形态演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阐述了我国新型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梁静波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8):64-67,79
纺织服装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对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受到了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在分析了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状况后,指出了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2016年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向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在不同类型行业中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5.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6.
文章建立多元模型,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是影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省信息化水平较低,未能起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山东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融合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业结构化升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根据广东省2010-2017年16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制造业数字化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数字化对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两个渠道实现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行业异质性研究显示,制造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因此,应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制造业要因地制宜制定数字化发展措施;完善信贷、财税、数字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数字化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制度,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