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单元五篇课文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安排在一起的。从反映的时代看,有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也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从反映的形式看,有散文,也有诗词。它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两点:一是朴实、生功、含蓄的语言特点;二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下面分别说明: 一、朴实、生动、含蓄的语言 语言是反映生活最为主要的手段,如何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教材的成人化偏差一是教材中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重还不够大。以小学语文第七册为例,该册教材共有讲读课文19篇,其中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只有7篇,还不到37%;其他文章中,反映中外杰出人物事迹的4篇,写景的4篇,各占21%;关于科学发明的小说明文两篇,诗歌两篇课,各占10.5%。笔者认为,前面提及的这些类型的课文,对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情操和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只是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小学语文教材必须从受教育者的特点出发,应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为主,至少要…  相似文献   

3.
第一册纪念白求恩[重点确定]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训练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学习语文就要学习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及多种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在这篇课文前,学生已学习过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它们呈现出美的意境,反映了美的形象,提供了美的语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都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学生最普通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生活、提高智能的基本途径之一。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事理、感知形象、理解情感并达到应有的境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那点意思,这就需要不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所谓“感悟”就是面对阅读材料这一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中,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而语感则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和直接理解。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敏锐、强烈的感受、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和生活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语感主要是指对书面言语的感受。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便是创造。所以,“积累-模仿”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篇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朗读可以使一篇文章变得好懂…  相似文献   

7.
这一单元教材是围绕“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专题展开的,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绝招》)和一个语文园地。导语中,把童年比作一条弯弯的小河,把课文中的故事比作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形象而生动,再配上反映儿童生活的插图,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兴致盎然地进入本组的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在看图学文中培养学生能力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尹丽萍小学语文中的看图学文是由图画与说明图意的课文组成,图画是客观事物形象的反映,课文表达了图画的内容。它把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紧密结合起来。看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学文,可以使学...  相似文献   

9.
范秀霞 《宁夏教育》2000,(10):32-32
《小珊迪》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注·提”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反映19世纪英国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 ,叙述了一个既悲惨又感人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珊迪的形象 ,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师教学时应依据本课的文体特点 ,指导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形象 ,随机渗透思想教育 ,让小珊迪的形象永远活在学生心中。本课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这是三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 ,也是提高学生分段能力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初中语文第二册修订教材承续了第一册教材的特点 ,继续贯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理念。在课文的编排上仍旧按照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组织单元 ,着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第二册的阅读部分共 3 0篇课文 ,其中教读课文 16篇 ,自读课文 14篇 ,被分为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 5篇课文。各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下 :第一单元 社会生活 (一 )。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 ,理清文章的脉络 ,提炼文章的主旨。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第二单元 社会生活 (二 )。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作者感情的基础上 ,理清课文的…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相撞、相遇、相邀、相处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两个人物的趣。大多数教学设计在解读时都将这篇文章定义为写人的文章。其实不然,整个故事读下来,更像是一个老顽童和一个小大人如何气味相投,结为忘年交的故事。以小见大,突出有趣,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的小女孩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爱因斯坦。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思维、自由表达的课堂空间,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揣摩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亲近文本,走进文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认识一个有趣的立体的爱因斯坦,创设合理的言语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又挥就了每一篇鲜活的文章。课文更不例外。只有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课文.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并真正受到启迪,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使二者交融并为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3.
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又挥就了每一篇鲜活的文章。课文更不例外。只有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课文.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并真正受到启迪,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使二者交融并为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4.
汪正慧 《师道》2007,(7):56-56
《新型玻璃》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如何把一篇常识性课文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课程和实践又应该怎样结合起来是一个难题。我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创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社会,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生活原来是这样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骄傲的孔雀》(新教材第四册)是一篇看图学文,文中四幅图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教材中的客观事物。因此,教学时必须把认识事物和学习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词句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开放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的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一、开放生活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因此,就必须开放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开放语文教学内容,才能紧密联系实际,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1.补充生活内容。每一篇课文直接反映的生活知识是有限的,但是由这一点所引发开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开放语文…  相似文献   

17.
发挥电教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安徽省黄山市黄荫涛《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义,它包括teJ福生动形象的图和一篇说明留意的课文两部分、图给文作了形象的描绘,文给图作了具体的描写。教学这将课文,应充分发挥这四幅图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除此之外,它还应成为学生锻炼口才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很好地活用这一源泉,为培养和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  相似文献   

20.
张艳丽 《山东教育》2003,(10):25-26
《火烧云》是六年制第六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变化多端的奇妙景象。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积累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重点是通过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句子,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本文的导入,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