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 《文教资料》2005,(26):78-79
文章通过白居易诗词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剖析,从白居易诗词的"花"中不仅可以解读诗人的思想、心绪、际遇,而且亦可以管窥唐代社会及人情世故等历史层面.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似能解语,无法述说穷尽.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借助“花”意象表情达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显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的精妙。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季节”是古人分析时间维度的常用标志。文章以诗词时间意象中典型的“春”意象作为研究点,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例进行新旧比较,探讨当代诗歌“春”意象的诗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突破怀乡思亲的原型意象约束,用语言的陌生化形式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对中国古诗词中大雁的意象作一个梳理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周萍 《现代语文》2006,(5):33-33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即蕴涵作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如“日”、“月”、“花”、“草”都可以作为诗词的意象。以“流水”作为意象的诗词也不下几千首。但“流水”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却有很多种情况。现一一列举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象”,本文仅对“水”的常见意象进行了分析,从而引起人们对这种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的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日军 《广西教育》2013,(34):58-59
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南山的美景悠然呈现于眼前,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意。其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努力追求“悠然”见“真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悠然”恬淡的心绪中,走近作者,领略诗词中优美隽永的意象和意境,品味诗词精练生动的语言,倾听诗词作者的情感心灵,学习揣摩诗词之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相似文献   

12.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古诗词作品的重要的审美范畴,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媒介,对意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本文以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雁”意象为探讨对象,将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雁”意象的诗词进行整理,并对诗词中的“雁”意象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得出中学语文古诗词中“雁”意象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的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  相似文献   

15.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唐代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明代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因此,我们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其中的某些意象进行重点解读,以引导学生抵达对诗词意境及内涵的领悟和把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本文拟就几…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 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 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 骨,“象”为血肉,二者互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 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 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进入诗词,构成内涵 丰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就与诗人 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体枯皱、色泽焦黄的菊花与 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 怀,只用“黄花”这一意象,就把对丈夫绵绵无尽的 思念涵蕴其中,细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咀嚼出个中 滋味。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爱恨情愁,离情别绪:绵绵情思,点点乡愁,这些都是古诗词里常见的内容。诗人表达这些“苦”情时,往往借助一定的物象作为载体,“情”和“蒙”构成了诗词中有特定内涵的意象。  相似文献   

20.
“风…‘花”“雪”“月”四种事物是我国诗人词人的“爱物”,特别是古代诗词曲里很常见。下面分别列含“风”“花”“雪”“月”的诗词各十句,都是我们初中生比较熟悉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作及出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