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燕 《文教资料》2008,(22):16-18
作为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张抗抗至今活跃在文坛上,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新的作品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作为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女作家,她坚守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憧憬未来.本文结合张抗抗的具体文本,从"人"的叙述方法的转变、价值立场的转变、人物关系的设置、"气氛即人物"的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探讨张抗抗的审美特征,并分析张抗抗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2.
杨谢 《考试周刊》2011,(59):26-27
三毛的作品只用第一人称写作,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三毛是把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亲历的真实生活,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以及情感心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在谈到女作家的创作时说:女人从来用自己的心写作。那也许是最自然,最自由的写作动机与境界,女人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再生之地,生命、希望、力量还有她自己。女人与女人,既可以从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中窥探当代女人的生活,也可以从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当代女人生活来发现女作家自己。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以炽烈的情感呼唤自我的表现和扩张,以求完成人的自觉。在早期的文艺主张中,他始终以艺术创作是纯真心灵情感的直觉表现作为自己的核心观点,以“自我表现”作为创作准则,并使之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石评梅创作价值的独特性体现为作品浓郁的自我悲悯,这种悲悯暗喻着一种彻底的回归,一种对俗常彻底洞察之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回归式的自我祭奠中,她仍然在为自己爱情与事业、“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寻求出路,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的真实的生命,因而也就终于勃发出了新的力量——以一种新的战斗的姿态挣扎着向前。然而,最后她终于又归于绝望,她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绝望之后的哀词”。  相似文献   

6.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专家举荐“儿童的眼里有一汪鲜洁的清泉,期待着教师精心的呵护;儿童的心灵是一方纯真的世界,渴望着教师真情的引导。”在刘小杰老师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在语文教学中,她满腔热情地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之火,精心地呵护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领着孩子们走进灿烂的、充满情趣的语文世界。——儿童的语文应该是儿童自己亲历的体验。在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刘小杰老师深切体会到,  相似文献   

8.
“心灵独语”是《寒夜》主人公汪文宣诉说自己独有感受、发泄自己心中哀怨的“无声的语言”,这种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最能在动态的情感运动中一步一步地深化作品的思想主题。这里通过对《寒夜》主人公汪文宣心灵独语的深入分析,阐释形成这些心灵独语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演绎出的悲剧主题,从而领悟作家对知识分子和民族命运关注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作家对民众生存环境及追求的关注使90年代小说总的表现出平民化的倾向。张欣做为“新市民小说”的代表作者之一,在系列小说中以女性知识分子情爱生活为视点,关注遽变生活中人物灵魂安置的问题。她尤其擅长以现实主义的对比手法,描摹中年知识女性心灵的裂变,并以传统美德作为淡泊物欲的内在力量,使其作品人物形象走出困惑,体现了独特的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张岩 《黑龙江教育》2006,(11):12-14
(年级:五年级版本:教科版课型:阅读)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讨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深刻体会“军神”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解决的对策:一、自主表达感受。把谈“学生的感受”作为学习课文的突破点,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畅谈自己的体会。二、走进课文,体验人物的感受。研究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的意志。走进课文,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将分析、讲解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三、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  相似文献   

12.
张抗抗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为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文学素质。在她的作品中,张抗抗不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描绘着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触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使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  相似文献   

1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这是古人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所总结出的精辟论点,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求灵感,到生活中寻求与自己心灵相碰撞的艺术之花,既不作自然的奴隶,更不能闭门造车。 速写不但是一门可以独立的画种,同时它又是在为创作收集索材,为自己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 纵观中外一些著名艺术家,仅从速写本上就不难看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以及与创作的紧密结合。如在全国影响颇大的“长安画派”就是在“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指导下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14.
1.语文教学要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2.阅读是一种感悟,要通过品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悟出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阅读是一种对话,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要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4.阅读是一种理解,要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悟,丰富作者的创作原意。5.阅读是一种发现,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肖莹冰的《高三女生》还只是她的雏凤之声,有如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含苞欲放的蓓蕾,黎明时分的早霞,但是,我们已有充分的理由对她寄予热切的希望与期待。她有于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爱心。她的作品中,洋溢着对于祖国、民族、生活、生命以及周围人群的关爱,令人联想起少年时代的冰心……她有对于生活敏于感受的眼睛和心灵。她的作品,显示了少年的强烈的好奇心,相当敏锐的感受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和飞扬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文学中政治话语压倒一切,以作品热情图解政治和生活成了作家的自觉,丁玲也不例外。但从单一的政治话语角度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必然造成作品的概念化和人物的简单化、类型化。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和妇女解放的追求是丁玲的思想核心,从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角度出发反映解放区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阴暗面使她成功地创作了《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但是却为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厄运。丁玲作品中充斥着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主流政治话语的交织和互渗,尽管她试图弥合两种话语的冲突,达到一种平衡,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她是无法走出这种话语的困境的,最后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适应共性。  相似文献   

18.
方方的创作一直立足于武汉地域文化和市民生活 ,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市民气息和文化风味。她善于把握普通市民的生存困境与生活状态 ,并对此作着日臻成熟的思考 ,特别是在其小说集《过程》中 ,这种思考已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 ,她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对生命作出了自己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诗从“客观叙述式”走向“自我抒情式”,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开拓性的功绩。它以诗人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发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被誉为女性“心灵世界的歌”。舒婷的诗显示的自我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也不是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代表了“文革”后从迷惘到沉思的一代青年。她的诗有追求理想的表白,有生活苦闷的抒发,有友谊爱情的记录,有母女真情的渲染……《致橡树》就是一首爱情的赞美诗。诗中所抒发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蕴涵着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