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花村位于江南池州,因清朝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而闻名天下。《杏花村志》对杏花村描述内容广泛,本文从其中的十二景译介着手,分析其研究现状,找出十二景译介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的对策,最后指出十二景译介意义,有利于提升杏花村对外形象宣传。  相似文献   

2.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F0003-F0003
池州傩化研究中心是我校以池州傩化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现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近年来,该中心对池州傩戏(以贵池区为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考察活动,组织申报了省、校级课题8项,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杏花村》诗,其中两句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是,诗中的杏花村是否专指某一地名以及确址究在何处,数百年来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影响甚广“的一说在山西汾阳。据说自南北朝以来,汾阳就以产酒著名,汾酒享有a甘泉佳酿”之誉。天下杏花村之多难以胜数,而有名酒的杏花村确实应在汾阳。可惜的是,杜牧的生平历历可考,却没有到过份水中游的记载。另外一说在安徽贵池县城西。理由很充分:杜牧做过池州刺史(治分安徽贵池),在池州整整两年;而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  相似文献   

4.
正池州市贡池区杏花村小学始建于1960年,现坐落于"牧童遥指"的池州古杏花村内,与千年前古杏花村十二景中的"三台夕照"、"桑柘丹枫"、"黄公酒垆"、"铁佛禅林"、"西厢烟雨"、"昭明书院"和"杜坞渔歌"交相辉映,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学校承载着"弘扬诗人地文明,传承杏花村文化"的重任,一直以来,广泛开展"爱古村景"、"吟古村诗"、"绘古村风"、"写古村文"等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天下第一诗村"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5.
最近《新民晚报》刊登了《借问杏村何在牧童遥指池州——属地之争释疑》(2007年1月2日B3版,周忠麟撰),依据杜牧生平资料及明清池州方志,阐述“杏花村”就在杜牧任职过的池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方传统文化出发,结合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文化的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分析传统文化在池州旅游形象宣传中的应用。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去开发池州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池州旅游经济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7.
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组建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池州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积淀深厚,富有特色,池州学院多年来坚持一贯的特色科研策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区域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研究、规划与开发,因此,组建池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是重要的、强要的,也是迫切的、可行的。该文还对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社会成效、基本形式与构成、任务分工、研究计划和政策支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构想与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8.
疏志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42-144,152
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代表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建设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除了体现“学科性”以外,还应讲求”地方性”。我校图书馆应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以池州经济、池州文化、池州文献等为导向,培育馆藏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导读》2014,(9):F0002-F0002
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小学始建于1960年,现坐落于“牧童遥指”的池州古杏花村内,与千年前古杏花村十二景中的“三台夕照”、“桑柘丹枫”、“黄公酒垆”、“铗佛禅林”、“西厢烟雨”、“昭明书院”和“杜坞渔歌”交相辉映,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产业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池州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深度挖掘与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是实现池州地域文化资源这一"比较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村落文化的杏花村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独有性和强烈的排他性,强烈地表现在其文化内涵的每一方面。文章通过对杏花村文化内涵的分析,对其历史文化的独有性和排他性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从而论证了杏花村历史文化的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3.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F0003-F0003
池州师专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是我校以池州各级各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近年来,该中心对池州教育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活动,参加教育部人社科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并承担子课题3项,主持省厅项目13项。  相似文献   

14.
杏花村“贵池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所咏的杏花村地处何方,长期来有所争辨,最为普遍的说法,一是安徽贵池旧城西一里的杏花村,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三十里的杏花村(一名尽善村)。笔者是主张“贵池”说的,这是因为: 第一、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崇(直隶任丘人,二十二年任池州知府)纂修的  相似文献   

15.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6.
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发基础、客源市场等池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遵循强调文化内涵、注重美学效果、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资源保护四项原则,初步设计出尧舜遗迹寻访游、佛教名山朝圣游、古老戏曲探秘游、民俗风情体验游、诗词文化欣赏游、建筑文化考察游六大旅游专项产品和九华庙会、茶文化节、傩文化节三大旅游节庆的池州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并对池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池州区域蕴藏着丰富而又厚重的地方性文化,表现在古傩文化、佛教文化、目连戏文化、诗文化等方面。它们极具个性特色又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有着极高的史实性、文化性、旅游性等方面的教学价值。将池州区域文化引进社区性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自唐以后,“杏花村”的意象逐渐确立,形成了不断丰富的“杏花村”文化内涵。山水、农耕、宴饮、怀古、赋诗、垂钓、礼佛,诗人们在“杏花村”可以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路上”所见的无限风景,行人“断魂”的幽深情结,“问酒”所隐藏的巨大诱惑,“遥指”之处的浪漫空间,特别是“断魂”和浪漫集于一村的无限遐想,让“杏花村”早已超越地理范畴而成为诗人心灵中的一块绿洲。  相似文献   

19.
纪永贵教授     
纪永贵(1968-),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安徽省第三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池州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共池州市二届党代会党代表,池  相似文献   

20.
晚唐之池州,偏安一隅,其多山秀美、相对闭塞的自然地理,书院林立、办学形式多样、士子崇学等良好氛围,均对此地诗风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初盛唐池州诗歌书写的贫瘠,晚唐池州诗歌多吟咏山水,呈现出尚"隐"崇"佛"的风格。这种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提炼出的城市"底蕴"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尝试,为建立新型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亦有助于当代池州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